卷四·劳伤解·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炮,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左传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