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时谓王月。
帝曰:“何以异之?”
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元史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