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阳维脉·二维为病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溶溶,缓慢貌)
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谓桂枝后,尚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病在阳维,故先针此二穴。仲景又云∶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桂枝汤主之。
又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濒湖曰∶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加减治之。若夫营卫 卑,而病寒热者,黄 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二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接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瘥矣。
王叔和脉经曰∶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乃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又曰∶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 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见前)仆参。(见阳跷)
濒湖曰∶王叔和以癫 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 属阴跷阳跷,二说义异旨同。盖阳维由外踝而上,循阳分而至肩肘,历耳额而终行于卫分诸阳之会;阴维由内踝而上,循阴分而上胁至咽,行于营分诸阴之交。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胁肋肩 ,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终于目内 ;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股内、阴器,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会任脉,而终于目内 。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 。 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王叔和曰∶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其脉如贯珠者,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 间,去地一尺。
王启玄曰∶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并行而上至 ,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锐之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王启玄曰∶肉里之脉,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绝骨之后,阳维所过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间,刺可五分。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
启玄曰∶此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五寸 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