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
(论一首)
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而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营出中焦,卫出上焦。营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其三焦形相浓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疼(一云壳壳而坚)。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 ?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是动则病,耳聋 ,咽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法家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