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肺痿第六
(论一首 方四首)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驶药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脉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甘草干姜汤
温脏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若渴者属消渴症,)不咳,上虚下不能制溲方。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服此汤已小温覆之。(《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方(《翼方》名温液汤)。
甘草二两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 芍药 生姜(仲景用干姜)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 石膏(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二两,为九味。)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