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首创独取寸口及寸关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脉证相参的辨证观,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藏象学说方面,《难经》突出肾的重要性,,建立了肾-元气-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其创立的命门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络学说方面,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条奇经的功能特点、循行路线、病变证候及其与十二正经的功能联系等,并总称之为奇经八脉。这一名称在现存古籍中是《难经》最先提出的。《难经》关于奇经的论述以及八会穴等理论的提出,充实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以五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防治观,,用于说明经脉与腧穴的五行属性和生克关系,解释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并用于针刺的补泻;以天人相应的内外统一整体观,论述疾病与季节关系、脉象的四时变化、针刺因时制宜。这些内容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