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灵枢·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能使它正常运行呢?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岐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有一定的内在顺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而人体经脉的运行,也要与五行四季的规律相适应,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引起经脉的运行紊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黄帝说:怎样才能做到相互顺应呢?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岐伯说:人身十二经脉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这四季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人体与之相适应,也有相应的差别。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运行有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的运行也不互相干扰侵犯,这样就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使经脉运行正常。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黄帝说:那逆乱的反常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岐伯说:清阳之气应上升居于上部外部,浊阴之气应沉降居于下部内部,如果清气不能上升反居于下部内部,浊气不能下降反居于上部外部,这就是经气逆乱。营气顺脉而行,而卫气运行却不循常规,这样清浊相扰,乱于胸中就叫做大悗。气乱于心,可见心中烦闷,沉默不言,低头静伏而不欲动。气乱于肺,使人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声,需用两手按于胸前帮助呼吸。气乱于肠,就会发生吐泻交作的霍乱而上吐下泻。气乱于手臂、小腿,就会见四肢厥冷。气乱于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在地。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黄帝说:发生上述这五种乱症,针刺治疗有什么法则吗?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岐伯说:病邪侵入,有它的脉路,祛除病邪,也有它的脉路,仔细观察掌握病邪来去的脉路,善于治疗疾病,这可称得上是养身之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黄帝说:讲得好。我想听你讲讲关于治疗方面的法则。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应针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大陵穴)。气乱于肺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穴),和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气乱于肠胃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太白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输穴陷谷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穴)和输穴(束骨穴)。气乱于手臂足胫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应部位的血脉上针刺放血,然后针刺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穴)、输穴(三间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穴)、输穴(中渚穴)治疗上肢的病变;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穴)、输穴(陷谷穴),和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穴)、输穴(足临泣穴)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法叫做导气。在不运用明显的补泻手法的情况下,这称为同精。因为上述五乱病既不是邪气有余的实证,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只是气机逆乱形成的病变,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说:你讲的治疗方法真是恰当!你的分析真是明白确切啊!请允许我把这些内容刻录在玉版上,命名为《治乱》。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