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素问·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外感寒邪)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足太阳膀胱经连于风府穴,(在此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其循行于头部和后背之表),所以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导致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岐伯说:伤寒病,第一日,为足太阳膀胱经感受寒邪。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的症状。第二日,足阳明胃经受病。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循行路线,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的症状。第三日,足少阳胆经受病。足少阳胆经主骨,其循行路线,过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出现胸肋痛和耳聋的症状。若三条阳经皆受病,但尚未入腑,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第四日,足太阴脾经受病。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干的症状。第五日,足少阴肾经受病。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贯肾,络肺,上系舌的根部,所以出现口燥、舌干而渴的症状。第六日,足厥阴肝经受病。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环绕生殖器,而络于肝,所以出现烦闷和阴囊收缩的症状。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如果不是从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经脉病气衰减,头痛稍愈;第八日,阳明经脉病气衰减,身热稍退;第九日,少阳经脉病气衰减,耳聋将逐渐恢复而能听到声音;第十日,太阴经脉病气衰减,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第十一日,少阴经脉病气衰减,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第十二日,厥阴经脉病气衰减,阴囊松弛下垂归位,小腹部的拘急疼痛也舒缓了。由于各条经脉的邪气都已经消退,所以病也逐渐痊愈。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岐伯说:治疗的原则是,各自使受邪的脏腑经脉气血通畅,这样就会使病邪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受病邪未满三日,病邪犹在体表的,可发汗而愈;受病邪已满三日,病邪已入体内的,可以泻下去热而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黄帝说:有时热病已经痊愈,但还有余热不退的情况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凡是余热不退的,大多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勉强进食造成的,所以才有余热遗留在体内。像这样的情况,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残余的热邪蕴藏于内,(如病人勉强进食过多,)一定会因为水谷不化而生热,再与体内残留的余热相合,必然造成余热不退的情况。
帝曰:善。治遗奈何?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退呢?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吗?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就会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退的症状,这都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黄帝说:表里两条经脉同时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岐伯说:阴阳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阴的腹满不欲食;第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像这样的病况,再过三天以后就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再过三天以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需要让汗发出来,而不要采用止汗的疗法。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慎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