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灵枢·寒热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黄帝问岐伯道:发寒、发热的瘰疬症,多发生在颈部和腋下,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岐伯回答说:这些都属于鼠瘘病的寒热毒气稽留在经脉,不能消除的结果。
黄帝曰:去之奈何?
黄帝问:这种病能消除吗?
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岐伯答道:鼠瘘病的本部在内脏,其标部循经脉上出于颈项和腋下。如果毒气浮于经脉之中而尚未内入附着于肌肉,只是外部化为脓血的 瘰疬症,容易除去。
黄帝曰:去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进行治疗呢?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岐伯答道:可以通过调治其本部,从而引导滞留于标部的病邪散出,这样可使鼠瘘病的寒热邪气逐渐衰退以至根除。治疗时要仔细诊察相关脏腑经脉的通道,而后取穴刺治,用徐往徐来的针法以祛除鼠瘘病邪。瘰疬症结块小如麦粒的,针刺一次见效,针刺三次即可痊愈。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黄帝问:如何推断瘰疬症的预后呢?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岐伯答道:推断瘰疬症预后的方法是,翻开患者的眼睑进行观察,若眼中有红色的脉络,上下贯通瞳子,便是病情恶化的征兆。若出现一条红色的脉络,死期当在一年之内;出现一条半,死期为一年半之内;出现两条,死期为两年之内;出现两条半,死期为两年半;出现三条,死期为三年。若只有红色的脉络而没有贯通瞳子,尚能够治疗。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