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素问·病能论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肿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黄帝说: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宁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岐伯说:五脏有所伤及,要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黄帝说:人不能仰卧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岐伯说: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如果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黄帝说:有患厥病的,诊得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主病在何处?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岐伯说:如果在冬天诊察其脉象,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左脉浮迟,则是逆四时的反常脉象。左脉(出现冬季浮迟的逆四时反常脉象)主要的病症在肾脏,次要的病症在肺脏,所以当有腰痛的症状。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贯肾络于肺,现于冬季肾脉部位诊得了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虚当主腰痛的病症。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黄帝说:好。有患颈项痈肿病的,或用砭石治疗,或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用同病异治的方法道理何在呢?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名虽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缘故。颈项痈肿属于气滞不行的,宜用针刺开导以除去其病。若是气盛壅滞而血液结聚的,宜用砭石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方法。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黄帝说:有患怒狂病的,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生于阳也。
岐伯说:由于阳气而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黄帝说:阳气怎么能使人发狂呢?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岐伯说:阳气因为受到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发狂,由于此病为阳气厥逆所生,故名“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黄帝说:怎样知道是阳气受病呢?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阳明经的正常脉象是常动不休,太阳经、少阳经的正常脉象是不甚搏动,现在不甚搏动的太阳经、少阳经脉也搏动的大而急疾,这是病生于阳经的征象。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夺(《甲乙经》、《太素》作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岐伯说:病人减少饮食就可以好了。因为饮食经过脾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减少病人的饮食,使过盛的阳气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同时,可以用生铁屑煎水服之,因为生铁屑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黄帝说:好。有患全身发热,腰体懈怠无力,汗出多得像洗澡一样,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说:病名叫“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即鹿衔草)五分,混合后研磨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所谓深按而得细脉的,其脉在指下细小如针,必须仔细地按摩切循。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功能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疾病诊断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论述脉搏以诊断疾病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死亡的疾病。所谓恒病,就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死亡的疾病。所谓揆,是说切按脉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判断,以知道疾病的轻重宜忌。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六韬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