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素问·宣明五气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甘味入脾脏。这就是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起的病变关系:心气失调则唉声叹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表现在言语上,或说个不停,或沉默寡言。脾气失调则反酸水。肾气失调则打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上逆(嗳气),或干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就是所说的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的精气合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汇聚于心脏则嘻笑无常,精气汇聚于肺脏则悲伤,精气汇聚于肝脏则忧愁、抑郁,精气汇聚于脾脏则畏惧,精气汇聚于肾脏则惊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本脏虚弱而使邪气相乘、相侮导致了病变。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的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厌恶的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液,肺之液化为鼻涕,肝之液化为眼泪,脾之液化为涎水,肾之液化为唾液。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味的禁忌: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辣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甘甜味;酸味走筋,筋膜有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各有相应的五味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病所生:阴病发生于骨(即肾脏),阳病发生于血(即心脏),阴病发生于肉(即脾脏),阳病发生于冬天,阴病发生于夏天。这就是所说的阴病、阳病有五种发生的部位或时间。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乱:邪气侵入于阳,则躁狂不宁;邪气侵入于阴,则肢体疼痛麻痹;邪气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生头部疾病;邪气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生失声;邪气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低沉;邪气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多躁好怒。这就是所说的邪气侵入人体会导致五种不同的病理乱象。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种邪气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即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即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即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即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即土克水)。这就是所说的五邪脉。五邪脉的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蕴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所说的五神脏所藏的神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所主(主:主宰、主管、相互关联):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主的部位。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肌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所说的五种过度的疲劳伤耗的五脏精气。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脉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弦脉);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洪脉);脾脉旺于长夏,其脉弱,其脉为代(代脉,是一种复合脉,脉象为缓慢而有规律的停止);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浮脉);肾脉应冬,其脉象沉坚似石(沉脉)。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