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帝范》原序
卷一
君体第一:自身修养的学问 1、执政须为民 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 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建亲第二:运用权力的学问 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 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 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 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 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求贤第三:使用人才的学问 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 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卷二
审官第四:选任官员的学问 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 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 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 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纳谏第五:听取意见的学问 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 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去谗第六:杜绝小人的学问 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 2、辨奸之道 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卷三
诫盈第七:防止骄傲产生过失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俭第八:防止侈靡导致堕落 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赏罚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乱政 1、赏罚的基本法则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卷四
务农第十:关心三农,以利社会稳定 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 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阅武第十一:军备不怠,是长期和平的基石 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 2、盛世更须修武
崇文第十二:教育民众,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