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本命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
鲁哀公问孔子:“人的命和性是什么呢?”
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孔子回答说:“根据天地自然之道而化生出来的就是命,性就是人受到阴阳之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由阴阳变化而来,有一定形体发出来,叫做生;阴阳变化穷尽之后,叫做死。所以说,命就是性的开始,生的终结就是死。有开始就会有结束。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顋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齓。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人刚出生时有五种能力不具备:眼睛看不见,嘴不能吃食物,腿不能行走,嘴不能说话,不能生育。出生三个月以后眼珠慢慢开始转动,然后才能看见;八个月长牙,然后能吃东西;三年囟门闭合,然后才能说话;十六岁精气畅通,然后才能生育。阴达到极点就要返阳,故阳是由阴变化而来;阳达到极点就要返阴,故阳只有得到阴才能够变化。所以男子八个月长牙,八岁换牙;女子七个月长牙,七岁换牙,十四岁能够生育。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阴阳结合才能生育。性命的开始,就从这里形成了。”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
鲁哀公说:“男子十六岁精气通畅,女子十四岁才能生育,这时就可以生小孩了。而根据礼,男子三十岁娶妻,女子二十岁嫁人,这难道不是有点晚吗?”
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耦。男子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疋夫之听也。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孔子说:“礼说的是最迟限度,不能超过这个限度。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就可以开始做父亲了。女子十五岁就被允许出嫁,有出嫁的道理了。从此之后,就可以结婚。众生闭藏于阴,就成为化育的开始。因此圣人依据时节让男女成婚,穷尽了天数的极限。霜降时妇女该做的家务事都完成了,就开始操办男婚女嫁的事情了。冰雪融化后农耕养蚕的事就开始了,就停止了举行婚礼的事。男子,是担当天下大任而让万物生长的人,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说,什么事情不该说;什么事情可行,什么事情不可行。因此审视清楚事物的类别和区别,叫做知,这就是一般男人所具备的品德。女子,是顺从男子的教导而经常按此道理去做的人,因此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只有三从的责任。年幼时服从父兄。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死后服从儿子,没有改嫁的理由。家内的命令不由妇女发出,她们的事只是供应饮食酒菜而已。在家门外不要被人非议,到一个地方去奔丧不要超过一定的规定。事情不能擅自做主,有事不能独自出行,仔细考虑后再行动,得到允许之后再说话。白天不在庭院中游逛,夜里走路要举着灯火。这就是一般妇女的品德。”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婬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者三也。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孔子又接着说:“有五种女子不能娶:叛逆造反家庭的女子,淫秽乱伦家庭的女子,受过刑罚家庭的女子,有不治之病家庭的女子,早年丧父家庭的长女。妇人有七种情况可以被休弃,三种情况不可以被休弃。七种情况是:不孝顺父母的,没有儿子的,有淫乱邪僻行为的,爱嫉妒的,有难以治愈的疾病的,多口多舌的,有偷盗行为的。三种情况是:娶时有家休弃后无家可归的,这是第一种。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这是第二种。夫家先贫贱后富贵的,这是第三种。所有这些,是圣人根据男女之间的关系,对婚姻重视的开始。”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服之制有五等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所以举象四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行者,面垢而已,此以权制者也。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孔子说:“礼的根据是天地五行,取法于四季变换,因此举行丧礼,有恩、有义、有节制、有权变。对恩情厚重的人丧礼就隆重,所以为父母要服斩衰三年,这是受恩情制约的。家庭内部恩情重于道义,家庭以外道义重于恩情,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对待国君,尊敬的程度是相同的。尊敬高贵者,尊崇位尊者,这是最大的道义,所以国君也服丧三年,这是按照道义来制约的。服丧时,三天后才吃饭,三个月后才洗澡,周年而行练祭,改穿白练做的丧服,哀痛而不伤害性命,不因死人而祸害活人,服丧不超过三年。粗麻丧服破了不需缝补,坟墓也不再培土。服丧期满这天要弹素琴,向人们表示服丧结束。所有这些都是有礼节制约的。用对待父亲的礼仪来对待母亲,爱的程度是相同的。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没有两个国君,家里没有地位相同的两位尊长,都按照有一位尊长的规矩来办理。如果父亲健在,为母亲服齐衰的人,要体现出没有两个尊长。百官在场,百物齐备,不用说话事情就能办到的人,是天子诸侯;只要动口事情就能办到的人,是卿大夫士;需要自己亲身去办事情的人,是百姓。这是受权力规定的。亲人刚去世,三天不懈怠,三个月不松懈,一年都悲痛号哭,三年都忧愁不乐,然后哀痛才结束。圣人就是按照哀情逐渐减弱来制定节限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