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正论解
孔子在齐,齐侯出田,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虞人说:“从前先君打猎时,用旌旗来招呼大夫,用弓来招呼士,用皮帽来招呼虞人。我没看见皮帽,所以不敢晋见。”齐侯听后就放了他。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好啊!遵守道不如遵守职责。”君子都认为说得对。
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非不能也,不信乎。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齐军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闻之,曰:“义也。”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竝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齐国的国书率领军队攻打鲁国,鲁国的季康子派冉求率领左军去抵抗,樊迟率领右军抵抗。鲁军不敢跨过战壕去迎敌,樊迟对冉求说,“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抵抗,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季康子,请您三次发出号令,并带头越过壕沟。”冉求听从了他的话。士兵们就都跟着过了壕沟,勇敢地冲入齐军,齐军大败。冉求用的是戈,所以能轻松冲入敌阵。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样符合义。”仗打完后,季孙问冉求说:“你是学会打仗的呢?还是天生就会打仗的呢?”冉求回答说:“我是学会的。”季孙说:“你跟着孔子,怎能学会打仗呢?”冉求说:“就是从孔子那里学的。孔子是圣人,他的知识非常广博,文武并用,相互补充。我也是不久才从他那里学了一点战法,但我学得还不够精。”季孙听了很高兴。樊迟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季孙还是喜欢有才能的人。”
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公许之。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是类也夫!”
南宫说和仲孙何忌为父亲服丧完毕,因当时鲁昭会逃亡在外,没来得及任命他们。鲁定公即位后才任命。他们推辞说:“先父留有遗嘱,说 ‘礼如人的躯干一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则无以自立。’嘱托家里的老人,让他们要求我们必须侍奉孔子,到他那里去学礼,好确定自己的地位。”定公允许了。他们因此向孔子学礼,孔子说:“能够弥补过错的人是正人君子。《诗经》说 ‘君子是学习的榜样。’孟僖子就是学习的榜样,改正自己过去的缺点,以此来教诲后代。正如《诗经》所说 ‘遗赠后代好谋略,以保子孙永平安’,说的正是孟僖子这样的人啊!”
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孙文子在卫国担任大夫一职,得罪了卫献公,住在戚地。卫献公去世之后还没有安葬,孙文子就敲钟娱乐。延陵季子去晋国时路过戚地,知道这件事情,说:“奇怪啊!你现如今居住在这里,就好比燕子将窝筑到帷幕上一样危险,害怕还来不及呢,有什么可以高兴的呢?国君的灵柩还没殡葬,就能够这样娱乐吗?”孙文子从今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过琴瑟。这件事孔子知道之后说:“季子能够用义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文子为了能够服从义来克制自己,真的是很擅长改正错误啊!”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孔子阅读晋国的史书,书上记载:晋灵公被晋国的赵穿杀害了,赵盾逃亡在外,国境的山还没有越过就又返回来了。史书写着“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史官说:“你是正卿,逃走了却没有逃出国境,而且逃回来也不是为了讨伐凶手,杀死晋灵公的不是你又会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说 ‘由于我的怀念,而给自己招来祸患’,这说的就是我了。”孔子叹息说:“董狐,他书写历史实情从来没有隐瞒过。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啊,由于法度从而蒙受了不好的罪名。真的是非常可惜啊!假如越过国境就能够免去罪名了。”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其辞顺。”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郑国攻打陈国,进入了陈国,派子产向晋国奉献战利品。晋人质问陈国的罪状。子产回答说:“陈国忘记了周朝对他的恩德,依仗人多欺凌小国,我国因此而有去年请求攻打陈国的报告。没有得到贵国允许,反倒有了陈国进攻我国东门的战役。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树木被砍,我们很害怕。幸亏上天开导我们,启发了我们攻打陈国的念头。陈国知道自己的罪过,因而向我们投降,因此敢于奉献战利品。”晋国人又问:“为什么攻打小国?”子产回答说:“根据先王的律令,只要是罪过所在,就要分别给予惩罚。况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百里,依次递减,这是周朝的制度。现在大国的土地多到方圆数千里,如果没有侵占小国,怎么能达到这地步呢?”晋国人说:“他的话顺理成章。”孔子知道后,对子贡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话 ‘言语用来表达志向,文采用来增加言语的力量。’不说话,谁知道你的志向是什么呢?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你们要谨慎地使用辞令啊。”
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庚宗寡妇通焉,而生牛。穆子反鲁,以牛为内竖,相家。牛谗叔孙二人,杀之。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不食而死。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遂杀竖牛。孔子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子有焉!”
鲁国大夫叔孙穆子逃到齐国避难,住在庚宗这个地方。庚宗有个寡妇,叔孙穆子和她私通,生了一个儿子叫牛。叔孙穆子后来返回鲁国,先让牛当了传令的小官,长大后让他当了家臣。牛给叔孙穆子的两个嫡子进谗言,致使二人被杀。叔孙穆子生了病,牛不让给他吃饭,最后也被饿死,牛于是拥立叔孙穆子庶出的儿子昭子并辅助他。昭子当政后,召集他的臣仆说:“竖牛祸害叔孙氏,使祸乱一个接着一个,杀害嫡子拥立庶子,又把边邑的地方用来行贿,以求免去罪行,没有比他的罪行再大的了,必须迅速把他杀掉。”于是杀了竖牛。孔子说:“叔孙昭子不认为竖牛拥立自己是功劳,是因为不可以这样做。周任有这样的话:‘执政者不奖赏对自己私人有功劳的人,不惩罚对自己有私怨的人。’《诗经》说:‘君子德行正直,四方诸侯顺从。’昭子就是这样的人。”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