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问玉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玉贵而珉贱,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绌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子贡问孔子:“请问君子以玉为贵而以珉为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玉少就认为它贵重,也不是因为珉多而轻贱它。从前君子将玉的品质与人的美德相比。玉温润而有光泽,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像义;悬垂就下坠,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最后戛然而止,像乐;玉上的瑕疵掩盖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盖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莹发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像天;玉的精气显现于山川之间,像地;朝聘时用玉制的珪璋单独通达情意,像德;天下人没有不珍视玉的,像尊重道。《诗经》说:‘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温和的如同美玉。’所以君子以玉为贵。”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矢其文德,协此四国’,此文王之德也。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问。诗云:‘明明天子,令问不已,三代之德也。”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它的教化程度了。那里人民的为人,如果辞气温柔,性情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通达政事,远知古事,那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心胸宽广,和易善良,那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安详沉静,推测精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善于连属文辞,排比史事,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所以《诗》教的不足在于愚暗不明,《书》教的不足在于夸张不实,《乐》教的不足在于奢侈铺张,《易》教的不足在于过于精微细密,《礼》教的不足在于烦苛琐细,《春秋》教的不足在于乱加褒贬。如果为人能做到温柔敦厚又不愚暗不明,那就是深于《诗》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通达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于《书》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宽广博大平易善良又不奢侈铺张,那就是深于《乐》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沉静精微又不过于精微细密,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恭俭庄敬又不烦琐苛细,那就是深于《礼》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善于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贬,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循环,风雨霜露降临大地,都是有教化意义的;大地负载着生养万物的神气,雷霆在天地间吐纳,万物在天地间生长,都是有教化意义的。圣人有清静光明的品德在身,气朗志远如神,有异人异物将至,必有征兆在先。因此,天地的教化与圣人的教化是互相结合的。这一点在《诗经》中是这样说的:‘高大的山峰是四岳,巍峨高耸接云天。是那四岳降神灵,生下甫申两贤人,是那申侯和甫侯,才是周朝的中坚。’‘诸侯以他为屏障,四方以他为垣墙’这也指文王武王的品德。‘广施德政于万民,协和四方天下安’,这是文王的德行。凡是三代的君王,必定是先有好的名声。《诗经》说:‘那些圣明的天子,美好的名声永流传。’这就是三代的德行。”
子张问圣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师乎!吾语汝。圣人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子张又问。孔子曰:“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龠,作锺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也。夫礼之所以兴,众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之所以乱也。目巧之室,则有隩、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竝随,立则有列序;古之义也。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矣;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上矣;行而无竝随,则乱于阶涂矣;列而无次序,则乱于著矣。昔者,明王圣人,辩贵贱长幼,正男女内外,序亲踈远近,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子张向孔子询问圣人是怎样教化天下的。孔子说:“师啊,我告诉你。圣人通晓礼乐,把它们运用到政事上而已。”子张没理解,又问了一通。孔子说:“师,你以为一定要摆下案几,铺下筵席,揖让行礼,升阶降阶,把酒献酬回敬,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要在舞列中鸣钟击鼓那才叫做乐吗?说了而能履行,就是礼;履行了而感到快乐,就是乐。圣人致力于礼乐这两项,站在面向南的天子之位,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万民顺从听命,百官奉行职责,这是因为上下都遵循礼的缘故。礼乐能够兴盛,民众就能够得到治理;礼乐如果废弛,民众就会大乱。用目力测量建造的房屋,也必定会有堂和阶。席位则有上下,车位则有左右,行走则有并行和随行,站立则有队列顺序,这是自古的道理。建造房屋而没有堂和阶,堂和室就分不清了;坐席没有上下,席次就混乱了;车位没有左右,车上就混乱了;行走没有并行随行,路途台阶上就乱了;站立没有次序,位置就乱了。从前,帝王和圣人分辨贵贱长幼,规定男女内外的礼仪,亲疏远近的次序,没有人敢超规越分,都是从这个道理出发的。”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