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释道鬼神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谥号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
“灵鹫山”和“祗园”都是佛祖说法的地方,属于佛国;“交梨”、“火枣”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
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僧侣开始以“释”为姓,源于东晋僧人道安;中国有佛教,开始于东汉明帝。
籛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传说中的篯铿就是封于彭城的彭祖,寿高达八百岁;东晋许逊本来是旌阳县令,得道之后全家飞升。
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
梵语“波罗蜜”就是汉语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家所说的仙人所住的地方。
曰上方、曰梵刹,总是佛场;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
说“上方”、说“梵刹”,都是佛教活动的场所;说“真宇”、说“蕊珠”,都是誉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伊蒲馔可以斋僧,青精饭亦堪供佛。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舍给僧人;用南烛叶煎汁浸米做成的饭也可以供养神佛。
香积厨,僧家所备;仙麟脯,仙子所餐。
“香积厨”是僧家必备的斋厨,“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食物。
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
天竺僧人佛图澄显神通,焚香念咒语使钵中生出莲花;三国道士葛仙翁作法术,张口吐饭能变成蜜蜂。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天竺僧人达摩可以脚踩一根芦苇渡江,后汉人栾巴能用嘴喷酒灭掉远在千里之外的火灾。
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
晋代道士吴猛可以用羽扇划开江水变成道路,神话中的麻姑能把米扔在地上变成珍珠。
飞锡挂锡,谓僧人之行止;导引胎息,谓道士之修持。
“飞锡”、“挂锡”,是说僧人的出游和停留;“导引”、“胎息”,是说道士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和尚拜礼曰和南,道士拜礼曰稽首。
和尚双手合十行礼叫作“和南”,道士举单手向人行礼叫作“稽首”。
曰圆寂、曰荼毗,皆言和尚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说“圆寂”、说“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说“羽化”、说“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
女道曰巫,男道曰觋,自古攸分;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
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觋”,从古时候就这样划分;男僧人称作“僧”,女僧人称作“尼”,也是从来就有这样的区别。
羽客黄冠,皆称道士;上人比丘,并美僧人。
“羽客”、“黄冠”,都是道士的誉称;“上人”、“比丘”,是对和尚的赞美。
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
“檀越”、“檀那”是佛家称呼施主;外炼金丹,内修精气的道士,想做长生不老的神仙。
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和尚谦称自己,说自己无父无母,像有莘氏女采药,在空桑中捡到的婴儿,所以称为“空桑子”;道士念经,仿效神仙的声音,所以称之为“步虚声”。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祇,故有菩萨之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萨”则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灵有“菩萨”的美誉;在水中行走龙的力量最大,在陆地上行走象的力气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龙象”的称号。
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
儒家称的“世”,佛家称之为“劫”,道家称之为“尘”,这都是说还没有摆脱世俗的人事牵连;儒家说“精一”,佛家说“三昧”,道家说“贞一”,这都是说深奥的道理无穷无尽。
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达摩死后,有人看见他手提一只鞋从东方归向西天;后汉王乔朝见皇帝,不用车马,站在由鞋变成的两只野鸭身上从天空中降落。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惟明心见性。
“辟谷绝粒”,是指神仙不吃五谷,能够用吐纳之法修炼身体;“不灭不生”,释迦牟尼能内心悟道,超脱生死的境界。
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使岩石点头,天花坠地;张虚靖炼丹既成,能令龙虎并伏,鸡犬俱升。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师讲经,绝妙处能够使顽石点头,云光法师说法能够使天上的宝花纷纷降落;张虚靖炼丹成仙后,能够降龙伏虎,平素养的鸡犬都跟着他升天了。
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能把整个世界藏在一粒米中,佛家的法力是何等的强大;把整个乾坤贮藏在一把壶里,道家法术多么玄妙。
妄诞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无稽之谈,就好像说装了一车鬼魂;富贵人家,鬼都要偷窥他的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
《无鬼论》是晋朝阮瞻所写;《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所撰。
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死为阴司阎罗王。
孔子的徒弟颜子渊、卜子商,死了以后在阴间做了修文郎;隋朝大将韩擒虎、北宋丞相寇莱公,死后在地府做阎罗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干旱之鬼曰旱魃。
至于说到土神和谷神,就叫做“社稷”;使人间干旱的鬼叫做“旱魃”。
魑魅魍魉,山川之祟;神荼郁垒,啖鬼之神。
“魑魅”、“魍魉”都是山川中危害人类的精怪;“神荼”、“郁垒”都是吃鬼的门神。
仕途偃蹇,鬼神为之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为之呵护。
官路困顿不通,连鬼神都要对其拍手戏弄;做人光明磊落,吉神自然呵护庇佑。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