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文臣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气象,大臣有“补天浴日”的功勋。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郎官”对应天上的众星宿。
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
宰相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地位极重要比喻为鼎铉。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材。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
吏部古名“天官”,长官称“大豚宰”;户部古名“地官”,长官称“大司徒”。
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
礼部古名“春官”,长官称“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长官称“大司马”。
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刑部古名“秋官”,长官称“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长官称“大司空”。
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司宪”“中丞”是“都御史”的别称;“内翰”“学士”是对“翰林院”的称呼。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天使”是对“行人司”官员的美称,“司成”是对“国子监”祭酒的尊称。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京官有六科给事和各道御史,总称叫做柱后惠文;外官有巡抚和总督,并称为中丞开府。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方伯”、“藩侯”都是左、右布政使的别号,“臬司”、“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学台听掌文学故号文术。运使总持监务故称鹾宪。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誉美。
邵侯刺史是太守的名号,极为尊贵;别驾、治中是知府的寮属,声望也很隆重。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豸史,赞美推官。
州牧邑长就是知州知县的别号;贰尹、少府乃是县丞县慰的古称。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豸史、台谏,即知县之以称。
乡官叫做乡绅,管农业的官又名田畯。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钧座、台座都是对文官的敬称,宪辕、虎幄都是誉美品级尊荣的大僚。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初做官叫筮仕,初到任叫下车;故官任满叫及瓜,辞官归乡叫解组。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管吏的等级共分为九等,受诰命的妇人也分为七等。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一品称“夫人”,二品也可以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
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妇人受皇帝的册封叫“金花诰”,状元的捷报文书叫“紫泥封”。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唐玄宗用金瓯盖住写好的宰相名,以试太子之才;宋真宗用美珠堵住了谏臣的口,使他不再评议朝政。
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仰郡守之威仪。
“金马”“玉堂”都是对翰林的名声和地位的羡慕,“朱幡”“皂盖”都是对郡守出行时煊赫威仪的敬仰。
台辅曰紫阁名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宰相又称“紫阁明公”,知府也称“黄堂太守”。
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
府尹的俸禄是两千石,拉太守的车的马是五花骢。
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代天巡狩是称赞巡按的话,代替皇帝巡行天下。指日高升是预祝官员即将升迁的贺辞。
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官员刚刚到任叫“下车”,辞官归乡叫“解组”。
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帮。
藩垣、屏翰称镇守一方的长官,如同方伯是古代诸侯国的长官一样;墨色的绶、铜铸的章就是县令所用的,县令的辖境类似古代子爵、男爵的小邦。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缙笏于绅间,故曰缙绅。
太监掌管内廷出入的禁令,所以叫做阉宦;朝廷的大臣都把笏插在腰间的大带上,因此称作晋绅。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萧何与曹参先后担任汉高祖的宰相,他们原先都做过沛县的“刀笔吏”;汲黯是汉武帝的宰相,真可以说是治国安邦的“社稷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合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召伯展布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这棵树,召伯的教化遍行南国,墓碑名叫坠泪,羊佑的德泽被及里阳。
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
鲁宗道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任参政时人称鱼头参政;卢怀慎生性谦虚,当宰相时每事推让,人称伴食宰相。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人称“铁面御史”。
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汉朝刘宽待人宽厚,吏民有过错,仅用蒲鞭象征性地责罚;项仲山洁身自爱,每次到渭河饮马,都要投钱三枚。
李善感直言不讳,竟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李善感力谏皇帝直言不讳,时人竞相称道,誉为鸣凤朝阳;汉代张纲公正无私,弹劾权贵直斥为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百姓爱戴郑侯的清廉,苦苦挽留而留不住;民众憎恨谢令的贪婪,不愿他在位却推也推不去。
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裤;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廉范任蜀郡太守政令便民,百姓因而唱五袴之歌;张堪为渔阳太守劝农耕稼,使麦子都长出两穗。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汲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
鲁恭任中牟令时行仁政,桑树下的雉鸟见他都不躲;郭伋当并州太守时有贤德,儿童们骑着竹马欢迎他。
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
鲜于子骏去赈灭,的确是一位造福百姓的好官;司马光德惠及人,真是万家的活菩萨。
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
鸾凤是一种吉祥鸟,不应只栖息在枳棘树上。佷羡慕仇香在任主簿时,有个好上司送他去深造;河阳县遍植桃花,这是潘岳当县令时的德政。
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
刘昆任江陵知事时遇火灭,他向风叩头使风转向而灭了火;龚遂当渤海知州时,劝喻盗贼卖刀买牛,使他们改恶为善。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歌颂的官员的德政,因此他们的名声政绩卓著世代传扬。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