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中山·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主,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亡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魏文侯想灭掉中山。常庄谈对赵襄子说:“魏国如果吞并中山,公孙衍拥立齐、赵、魏、燕、中山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君最后被推立。齐王对赵、魏两国说:“寡人与中山君一起称王感到耻辱,希望与你们讨伐他,废掉他的王号。”中山君听说后,非常害怕,召见张登告诉他说:“寡人就要称王了,齐王对赵、魏两国说,与寡人一起称王感到耻辱,想要讨伐寡人。寡人只是害怕国家被灭亡,不在乎要那个王号,除了您没有谁能救我。”张登回答说:“您为臣下多备车辆和丰厚的礼物,臣下请求去拜见田婴。”中山君就派张登去了齐国,张登见到田婴说:“臣下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同赵、魏两国攻打中山,您错了。以中山那样的小国,三个大国去攻打它,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也会听命的。再说中山君很害怕,一定会为赵、魏两国废掉王号,竭力依附它们,这样做,您是为赵、魏两国赶羊,并非对齐国有利,哪比得上让中山君废掉王号来侍奉齐国呢?”田婴说:“怎么办呢?”张登说:“现在您应该召见中山君,同他会面并允许他称王,中出君一定高兴,就会断绝与赵、魏两国的邦交,赵、魏两国发怒,攻打中山,中山形势危急,就会知道各国国君不愿同他一道称王,中山君一定很害怕,自己就会为您废掉王号侍奉齐国。他担心自己的国家被灭掉,这样您废掉了他的王号并保存了中山,比为赵、魏两国赶羊要好得多。”田婴说:“遵命。”张丑说:“不可以这样做。我听说,有同样欲望者互样憎恨,有同样忧虑者互样亲近。现在五国相互称王,而齐国不愿同中山同时称王,这样看来,五国的欲望都在称王上,只是担心齐国干预。现在您如果召见中山君:和他会面,允许他称王,这就侵夺了四国的权利而使齐国获得好处。得到了中山的邦交却隔绝了四国的联系,四国会感到心寒。您一定要先让齐国和中山称王,故意同中山亲近,这样您接近了中山却矢去了四国。再说张登的为人,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难以相信张登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之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田婴不听,真的召见了中山君并允许中山君称王。张登对赵、魏两国说:“齐国要进攻你们的河东。我怎么知道的呢?齐国对同中山同时称王感到非常耻辱,现在却召见中山君,同他会面并允许他称王:是想利用中山的军队,这哪比得上你们同中山君先称王,来阻止他们的会面呢’?”赵、魏两国答应了,果真同中山一起称王,并且非常亲近中出。中山也真的断绝了同齐国的邦交,服从赵国、魏国。。您何不请求魏文侯,让他的女儿公子倾做您的正妻,趁机把她封在中山,这样中山就可以重新得以保存。”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