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降座揖相
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
降座揖相
正月辛未朔,上朝毕,召大学士周延儒、贺逢圣,谢升入殿。曰:古圣帝明王,皆崇师道。卿等,朕之师也,宗社奠安,维诸先生是赖。命东向立,上降座,西向揖之,各愧谢。
恩庙此举,礼非其人,徒自贬损耳。然三相之中,惟贺文忠差可无愧。
杨仁愿论东厂缉事
正月,罢提督京营内臣。御史杨仁愿上言:臣稽高皇帝初无所谓缉事,臣工不法,止于明纠,无阴讦也。臣待罪南城,所见词讼多假番役,妄称东厂,诱人作奸,挟仇首告,惟恐其不为恶;又惟恐不即罹于法。揆之皇上泣罪解网之仁,岂不伤哉?伏愿先宽东厂,东厂宽则刑法可以渐省。臣更有请,臣子获罪,槛送门下可也,若有缇骑一出,资者家门破散,无资者地方敛馈,为害非浅。上是之。谕东厂所缉止于谋逆乱伦其作奸犯科,自有司存,并戒锦衣校尉,奉使需搅。
东厂缉事,为害甚烈,仁愿一言而少止,仁人之言其利溥,洵哉!
天坛
北京永定门内五里,坐东向西,外围十里,圆环为砖城,西对山川坛,其体方籍田处也。内员殿琉璃碧瓦如太庙式,中设天位,东设太祀位,位座俱各丈余,掇缀可登,内小龛中置木主,游人不易入也。司之者太常寺之黄冠,四面窗牖,悉以青蓝料丝为障,大如门板,明亮可爱,至寝殿有龙床膳殿,有食具更衣殿,有椅座薰沐殿,有浴池,一切法物之辉煌,礼数之庄严,祭之前十日可纵观也。内有铜井,以铜铸成圈,从底套上,水味清洌,饮之沁骨。其地去大内十余里,当祭之夕,二更时,遥望坛内红灯上升竿杪,则龙辇举行,其灯笼径三丈,高五丈,中坐两黄冠司之。
天坛中设一黑漆木榻,高二尺许,南面为天位,榻上置棉花飞絮,以验天神降临。如絮稍低,谓为神至;若絮不动如故,则谓天神未至也。天位东亦设一榻,为天子位。祭天牛去其腹中五脏等物,以檀降香实于内,焚之,臭升于天。
驾幸地坛
崇祯壬午四月六日,先帝行大社礼,方泽在北城外,东北方干位。先一月,扫除涤拭。十日前,位置各当。凡簠簋边豆鼐爵鼎斗与笙磬钟鼓,俱用黄纱笼覆,薰沐处亦先十日试汤,问礼之士,纵往观焉。至期税楼房于东华门之北,为壁上观。初五日辰刻,与观盛事者,束身登楼,肴核酒米,亦齎入。午、未二刻,坊官内官本城西台于大小民房有户通出入处,悉缄以红封。先三日,街两傍五府拨禁军戎装,执刀戟跻肩对立,自大明门,至地坛三十余里,约用将士二十万。中阔四丈,为御道,铺以黄沙,人不得行。一切街衖巷窦,填塞战车,禁人出入,墙壁窗牖,垩抹红纸红泥,人藏于楼上者,为小饮、为细语,敕谕者高脚牌与口宣,并室主人不停嘱也。更初,马驾先过,马驾者太祖之神位乐器,用民间之数,捺以二十四马驾辇而行,执事人役皆红军帽随后,勋戚、文武、珰寺、金吾,奔走趋跄,灯光照亮,拥如浪滚。二更余后,卤簿大驾至矣。万火闪烁,尘埃蒙混,不甚辨五色。欲观圣驾者,各养神蓄锐,注阅回銮,就枕以待。街坊踯躅,终宵不歇也。初六日黎明,马驾先回,既灌以降,即撤行旋庙,朱钺黄旄,锦旗绣幄,约千余人。少顷八象蹒跚而来,被饰华锦,自项至尾,明镜悬垂,背负朱漆葫芦,巍然雅步,故振荡其音节,珊佩铿锵,令人喝采,过此势将极闹,飞骑报入大内,如燕掠地,刻过四五,军戎仪卫,各为整饬,坊官甲长之类,复洒黄沙,裨将骑逐,叱戒所辖军士,令其侍立对偶,衣饰器械,再加毖饰严齐。于是介胄而驰,结队而立,各有位次,各有执役,旌旗辟易,剑佩雍和,黄金肘后,白玉腰横,陪祭文武,急趋大明门内,恭揖候驾,扬鞭恐后,意各争先。从此龙旌凤旆,金钺银爪,响节仪锽,奚啻数万。行行队队,簇簇陈陈,声从履出,气从鼻息。遥闻箫韶之奏,中和之乐,纷沓入耳。其宫扇之方圆正侧,长短横斜,为龙翔,为凤舞,为针绣,为梭织,为日月雕镂之体,为山河绘藻之形为,神鬼离奇之状,为虎豹飞走之势,以及百花簇就,万锦裁成。至弓弩刀盾,明光夺目。人有云,凡近圣驾之军器,皆木为之,以备壮观者,鼓声渐严,驾将至矣。玉辂大辂,步辇象辇,皆黄绢为幌,有两墨绢,曲柄伞前导,为朝廷所坐,大鼓旗纛在后,途中按步,行疾而稳,下有一百六十舆夫,肩无高下者,又三里一易其夫者也。前又有数十内寺,舁捧金龙大轿一座,为升降辇前所用,前后两旁,宫扇斜掩,幡对障,非楼观不可。后则珰寺拥簇,如红云蔽天,两街万户,忽尔齐开,各征逐归寓,如春社酒阑矣。
谢升削籍
四月,给事中倪仁祯上言:臣初拜官,例候阁臣,谢升言及兵饷事。忽曰:皇上自用聪明,察察为务,天下俱坏。升位极人臣,敢归罪天子如此。上怒,命削其籍。
马士英起用
四月,宥马士英,起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提督凤阳。士英,初抚宣大,以总监王坤论罪,至是,故太常少卿阮大铖为营救,故得起用。
免税停刑
二月,发帑金二万,赈山东,免省直十二年以前税粮,有司混征者罪,百姓欢呼称庆。六月,免开封、河南、归德、汝州去年田租,谕各省直停刑三年。十月,赐贫民米布,闰十一月,下诏罪己。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华阳国志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