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三十一
萧陶苏斡 耶律阿息保 萧乙薛 萧胡笃
萧陶苏斡,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四世祖因吉,发长五尺,时人称之“长发因吉”。祖父里拔,奥隗部节度使。
萧陶苏斡,字乙辛隐,突吕不部人。四世祖因吉,发长五尺,时呼为“长发因吉”。祖里拔,奥隗部节度使。陶苏斡谨愿,不妄交。伯父留哥坐事免官,闻重元乱,挈家赴行在。时陶苏斡虽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累迁祗候郎君,转枢密院侍御。咸雍五年,迁崇德宫使。会有诉北南院听讼不直者,事下,陶苏斡悉改正之,为耶律阿思所忌。帝欲召用,辄为所沮。八年,历漠北滑水马群太保,数年不调,尝曰:“用才未尽,不若闲。”乾统中,迁漠南马群太保,以大风伤草,马多死,鞭之三百,免官。九年,徙天齐殿宿卫。明年,谷价翔踊,宿卫士多不给,陶苏斡出私廪赒之,召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陶苏斡生性诚实,不妄交友。伯父留哥因犯罪被免官,得知重元叛乱,带着家属赶赴行宫。当时陶苏斡尽管年幼,已显得像个成人,补为笔砚小吏。累迁祗候郎君,转任枢密院侍御。咸雍五年(1069),迁任崇德宫使。适逢有人上诉称北南院审案不公,事情交待下来,陶苏斡全部加以改正,遭到耶律阿思忌恨。道宗想征召他重用,便为阿思阻止。八年(1072),历任漠北滑水马群太保,多年不再调动,曾经说:“才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还不如闲着。”乾统年间,迁任漠南马群太保,因大风吹坏了草料,马匹很多饿死了,被鞭打三百,免去官职。九年(1073),改任天齐殿宿卫。次年,谷价猛涨,宿卫之士兵大多不能自给,陶苏斡取出私仓之米加以周济,召任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天庆四年,为汉人行宫副部署。时金兵初起,攻陷宁江州。天祚召群臣议,陶苏斡曰:“女直国虽小,其人勇而善射。自执我叛人萧海里,势益张。我兵久不练,若遇强敌,稍有不利,诸部离心,不可制矣。为今之计,莫若大发诸道兵,以威压之,庶可服也。”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曰:“如陶苏斡之谋,徒示弱耳。但发滑水以北兵,足以拒之。”遂不用其计。数月间,边兵屡北,人益不安。饶州渤海结构头下城以叛,有步骑三万余,招之不下。陶苏斡帅兵往讨,擒其渠魁,斩首数千级,得所掠物,悉还其主。及耶律章奴叛,陶苏斡与留守耶律大悲奴为守御。章奴既平,陶苏斡请曰:“今边兵懈弛,若清暑岭西,则汉人啸聚,民心益摇。臣愚以为宜罢此行。”不纳,乃命陶苏斡控扼东路,招集散卒。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
天庆四年(1114),担任汉人行宫副部署。当时金兵刚刚起事,攻陷宁江州。天祚召集群臣商议,陶苏斡说:“女真国土虽小,其国人均勇敢且擅长射箭。自从拘执我国叛臣萧海里,气焰更加嚣张。我国士兵久不操练,如果遇到强敌,稍有失利,诸部就会离心离德,再难制伏了。为今之计,不如大举征发诸道兵马,以声威气势压迫之,大抵可以使之畏服。”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说“:按照陶苏斡所说的谋划,只不过是向敌人示弱罢了。只需征发滑水以北的军队,就足以抵挡住敌人。”于是不用其谋划。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五院部人。祖胡劣,太祖时徙居西北部,世为招讨司吏。阿息保慷慨有大志,年十六,以才干补内史。天庆初,转枢密院侍御。金人起兵,城境上,遣阿息保问之,金人曰:“若归阿疏,敢不听命。”阿息保具以闻。金兵陷宁江州,边兵屡败,遣阿息保与耶律章奴等赍书而东,冀以胁降。阿息保曰:“臣前使,依诏开谕,略无所屈。将还,谓臣曰:‘若所请不遂,无相见。’今臣请独往。”不听。将行,别萧得里底曰:“不肖适异国,必无生还,愿公善辅国家。”既至,阿息保见执。久乃遁归。
几个月之间,边兵屡次败北,人心更加不安。饶州渤海构筑头下城反叛,拥有步兵骑兵共三万余人,招抚之而不肯降服。陶苏斡率兵前往讨伐,擒获其首领,斩首数千人,获得叛贼所掠取的财物,全部归还原主。及至耶律章奴反叛,陶苏斡与留守耶律大悲奴担当防守任务。章奴之乱平定之后,陶苏斡向皇上请求说“:现在边兵懈怠,如果到岭西去消夏,那么汉人将会结伙为盗,人心更加动摇。我私下认为皇上应该停止这次出行。”没有采纳。于是命令陶苏斡扼守东路,招集失散的士兵。
及天祚败绩,迁都巡捕使。六年,从阿疏讨耶律章奴,加领军卫大将军。阿疏将兵而东,阿息保送至军,乃还。天祚怒其专,鞭之三百。寻为奚六部秃里太尉。后阿疏反,阿息保以偏师进击,临阵坠马,被擒。因阿疏有旧得免。时阿疏颇好杀,阿息保谓曰:“欲举大事,何以杀为!”由是全活者众。会阿疏败,乃还。以战失利,囚中京数岁。保大二年,金兵至中京,始出狱。寻为敌烈皮室详稳。是时,魏王淳僣号,屡遣人以书来招。阿息保封书以献,因谏曰:“东兵甚锐,未可轻敌。”及石辇铎之败,天祚奔窜,召阿息保,不时至,疑有贰心,并怒为淳所招,杀之。
后来在太子太傅任上辞官,去世。
初,阿息保知国将亡,前后谏甚切。及死以非罪,人尤惜之。
耶律阿息保,字特里典,五院部人。祖父胡劣,在太祖时迁居西北部,世代担任招讨司吏。
萧乙薛,字特免,国舅少父房子后。性谨愿。寿隆间,累任剧官。天庆初,知国舅详稳事,迁殿前副点检。金兵起,为行军副都统。以战失利,罢职。六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迁西京留守。明年,讨剧贼董厖儿,战易水西,大破之。以功为北府宰相,加左仆射,兼东北路都统。十年,金兵陷上京,诏兼上京留守、东北路统军使。为政宽猛得宜,民之穷困者,辄加振恤,众咸爱之。保大二年,金兵大至,乙薛军溃,左迁西南面招讨使。以部民流散,不赴。及天祚播迁,给侍从不阙,拜殿前都点检。凡金兵所过,诸营败卒复聚上京,遣乙薛为上京留守以安抚之。明年,卢彦伦以城叛,乙薛被执数月,以居官无过,得释。后为耶律大石所杀。
阿息保为人慷慨,志向远大,十六岁时,因办事才能补为内史。天庆初,转任枢密院侍御。金人起兵,在边境上筑城,皇上派遣阿息保责问,金人说:“如能归还阿疏,怎么会不从命呢。”阿息保详细奏闻皇上。金兵攻陷宁江州,边兵屡次败绩,皇上派遣阿息保与耶律章奴等人挟带书信东下,希望能胁迫金人降服。阿息保说“:我上次出使,依诏开言晓谕,金人丝毫没有屈服之意。我将回国时,金人对我说:‘如果所请求的不能如愿,就不要再来相见了。’这次我请求让我独自前往。”皇上不听。将要动身时,辞别萧得里底说:“我这次到敌国去,必定不能活着回来了,希望您能够把国家辅助治理好。”到金国之后,阿息保被扣留,过了很久才逃回。
萧胡笃,字合术隐。其先撒葛只,太祖时愿隶宫分,遂为太和宫分人。曾祖敌鲁,明医。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统和中,宰相韩德让贵宠,敌鲁希旨,言德让宜赐国姓,籍横帐,由是世预太医选。子孙因之入官者众。
及至天祚兵败,阿息保迁任都巡捕使。六年(1116),随阿疏攻讨耶律章奴,加领军卫大将军。阿疏率兵东进,阿息保送至军中,才回来。天祚恼怒他专断,鞭打三百。不久任奚六部秃里太尉。后来阿疏反叛,阿息保率偏师进击,临阵时坠马,被擒获。因与阿疏有交情得以免死。当时阿疏非常喜欢杀人,阿息保对他说:“想要成就大事,怎么能杀人呢?”很多人因此保全了性命。适逢阿疏失败,阿息保便回来。因为作战失利,囚禁于中京数年。
胡笃为人便佞,与物无忤。清宁初,补近侍。大安元年,为彰愍宫太师。寿隆二年,转永兴宫太师。天庆初,累迁至殿前副点检。五年,从天祚东征,为先锋都统,临事犹豫,凡队伍皆以围场名号之。进至剌离水,与金兵战,败,大军亦却。及讨耶律章奴,以籍私奴为军,迁知北院枢密使事,卒。
保大二年(1122),金兵到中京,阿息保这才被放出。不久任敌烈皮室详稳。当时,魏王耶律淳僭号称帝,屡次派人带着书信前来招揽他。阿息保封好书信进献给天祚帝,乘机劝谏说:“东国兵锋十分锐利,不可轻敌。”及至石辇铎兵败,天祚逃窜,征召阿息保,没能按时前去,天祚怀疑他有二心,且又恼怒他曾为耶律淳所招请,杀了他。
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天祚悦而从之。国政隳废,自此始云。
当初,阿息保知道国家快要灭亡了,前后上谏言十分痛切。及至无罪而死,国人格外怜惜。
论曰:甚矣,承平日久,上下狃于故常之可畏也!天庆之间,女直方炽,惟陶苏斡明于料敌,善于忠谏,惜乎天祚痼蔽,不见信用。阿息保不死阿疏之难,乙薛甘忍卢彦伦之执,大节已失矣,他有所长,亦奚足取。胡笃以游畋逢迎天祚而隳国政,可胜罪哉!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