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价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错误。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
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
对《新五代史》进行考订的著作主要有: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3卷,专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清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6卷,主要是补吴缜《纂误》之作,共载309事;清人对欧史考补之作还有杨陆荣撰《五代史志疑》4卷,杜贵墀撰《五代史记注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续补》2卷等。
另外,两部《五代史》缺门也有不少,清人补作计有四种:周嘉猷《五代史纪年表》,陈恕的《五代地理考》1卷,顾怀三与宋祖骏各作的《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
顾炎武、钱大昕等学者对《新五代史》都有批评,认为欧阳脩迂腐,既著史书,却不重视史实的探讨,好发议论,爱说空话,读来令人生厌。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宋人亦对欧阳脩的史学有所批评。《宋稗类钞》中引刘敞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之语,《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问欧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为韩通立传吗?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但王鸣盛高度评价《新五代史·职方考》:五代土地,梁为最小,晋、汉差大,周又大,而唐为最大……观欧《职方考》自明,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赵翼亦称卷跌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
章太炎评《新五代史》:欧阳脩作《五代史记》,自负上法《春秋》,于唐本纪大书契丹立晋,为通人所笑。此学《春秋》而误也。《春秋》书法,本不可学,‘卫人立晋'云者,晋为卫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晋,国名而非人名。东家之颦,不亦丑乎?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学价值见长,并不能取代以史学价值为主的《旧五代史》。
当时学者吴缜撰《五代史纂误》三卷,是纠举《新五代史》谬误的专著。清代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六卷,乃吴缜《纂误》之续作。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