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列传二
克让,武皇之仲弟也。少善骑射,以勇悍闻。咸通中,从讨庞勋,以功为振武 都校。乾符中,王仙芝陷荆、襄,朝廷征兵,克让率师奉诏,贼平,以功授金吾将 军,留宿卫。初,懿祖归朝,宪宗赐宅于亲仁坊,自长庆以来,相次一人典卫兵。 武皇之起云中,杀段文楚,朝议罪之,命加兵于我,惧,将逃归,天子诏巡使王处 存夜围亲仁坊捕克让。诘旦兵合,克让与纪纲何相温、安文宽、石的历十余骑弯弧 跃马,突围而出。官军数千人追之,比至渭桥,死者数百。克让自夏阳掠船而济, 归于雁门。明年,武皇昭雪,克让复入宿卫。黄巢犯阙,僖宗幸蜀,克让时守潼关, 为贼所败,以部下六七骑伏于南山佛寺,夜为山僧所害。
李克宁,是武皇的小弟弟。起初随父兄在云中起事,任奉诚军使。赫连铎进攻黄花城时,李克宁和武皇以及各位弟弟登上城墙,血战三日,力气耗尽,杀敌数万。燕军进攻蔚州时,李克宁兄弟拒城抗敌,昼夜不吃不睡有十几天。后来跟随武皇自鞑靼入关,驱逐黄巢军队。凡是征战行军无不侍卫随从,在兄弟里面是最仁孝的,小心恭谨,武皇对他尤其喜爱。到镇守太原时,被授予辽州刺史,升到云州防御使。乾宁初年,改任忻州刺史,随从入关讨伐王行瑜,兼马军步军大将,因战功授检校司徒。天祐初年,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检校太保,兼振武军节度使,所有军政大事都由李克宁决定。
克让既死,纪纲浑进通冒刃获免,归于黄巢。中和二年冬,武皇入关讨贼,屯 沙苑。黄巢遣使米重威赍赂修好,因送浑进通至,兼擒送害克让僧十人。武皇燔伪 诏,还其使,尽诛诸僧,为克让发哀行服,悲恸久之。
天祐五年(908)一月,武皇病重,李克宁等侍候在旁,垂涕诀别,李克宁说:“王兄万一去世,后事怎么安排?”武皇因而召庄宗李存勖到身边,对李克宁、张承业说“:亚子托付给你们了。”话说完便去世。将要发丧时,李克宁用军纪整顿军府,内外没有喧哗之声。
克修,字崇远,武皇从父弟也。父德成,初为天宁军使,从献祖讨庞勋,以功 授朔州刺史。克修少便弓马,从父征讨,所至立功,武皇节制雁门,以克修为奉诚 军使,从入关为前锋,破黄揆于华阴,败尚让于梁田坡,蹙黄巢于光顺门,每战皆 捷,勇慑诸军。贼平,授检校刑部尚书,为左营军使。其年十月,潞州牙将安居受 来乞师,请复昭义军,武皇遣大将贺公雅、李筠、安金俊等以兵从。与孟方立战于 铜鞮,不利,武皇乃令克修将兵继进。是月,平潞州,斩其刺史李殷锐,乃表克修 为昭义节度使。光启二年九月,克修出师山东,收复邢、洺。十一月,拔故镇。孟 方立遣将吕臻来援,战于焦岗,大败之,擒吕臻,俘斩万计,进拔武安、临洺诸属 县,乘胜进围邢州。方立求援于镇州,王镕出师三万援之,克修军退。及李罕之来 归,武皇授以泽州刺史,与克修合势进攻河阳,连岁出师,以苦怀、孟。十月,孟 方立遣将奚忠信将兵三万袭我辽州,克修设伏于辽之东山,大败贼军,擒忠信以献。 龙纪元年,武皇大举以伐邢、洺,及班师,因抚封于上党。克修性俭啬,不事华靡, 供帐饔膳,品数简陋。武皇怒其菲薄,笞而诟之,克修惭愤发疾;明年三月,卒于 潞之府第,时年三十一。庄宗即位,追赠太师。
起初,武皇奖励作战勇敢的军士,多收养为义子,他们的衣服礼节待遇跟亲生嫡子相同的就有六七人,与即位的庄宗李存勖相比,岁数又较大,各有部下士兵,朝夕聚在一起谋事,都想作乱。庄宗明察其事,担心造成祸害,在将要即位时,对李克宁辞让道:“侄儿年幼,不通政事,虽然承继父王遗志,恐怕不能弹压大事。叔父德高勋重,众人推服,且请统帅节制军队,等侄儿大些,再听候叔父安排。”李克宁说:“我死去的兄长留下遗命,传位给我侄儿,谁敢有异议!侄儿只须即位,朝廷内外之事,不必忧虑办不成。”庄宗登位视事之日,李克宁率先拜贺。
克修子二人,长曰嗣弼,次曰嗣肱。嗣弼初授泽州刺史,历昭义、横海节度副 使,改海州刺史。天祐十九年,契丹犯燕、赵,陷涿郡,《辽史·太祖纪》:十二 月癸亥,围涿州,有白兔缘垒而上,是日破其郛。嗣弼举家被俘,迁于幕庭。
庄宗即位后,军民政事,全都委托给李克宁,权力既然很大,趋炎者多附和他。李存颢阴谋挑动李克宁说“:兄死弟及,古今惯例,叔父向侄子拜贺,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富贵功名,应该自己争取,上天给与了而不要,后悔也来不及。”李克宁说“:你不要说不祥的话!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闻名,如果我兄打下的山河有了依托,我又有什么要求的!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杀你的头以亻敬戒他人。”李克宁虽然心里慈爱,但天天被凶徒迷惑淆乱,群凶的妻子又用这些话影响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百般挑唆激发,夫人害怕事情泄密遭祸,多次责备李克宁,因此更加迷惑。
嗣肱,少有胆略,屡立战功,夹城之役,从周德威为前锋。时兄嗣弼为昭义副 使,与嗣昭守城,兄弟内外奋战,忠力威壮,感动三军。潞围既解,以功授检校左 仆射,入为三城巡检,知衙内事。天祐七年,周德威援灵、夏,党项阻道,音驿不 通。嗣肱奉命自麟州渡河,应接德威,与党项转战数十里,合德威军。柏乡之战, 嗣肱为马步都虞候。明年,从庄宗会硃友谦于猗氏,改教练使,与存审援河中,败 汴军于胡壁堡,获将庞让。十年,与存审屯赵州,击汴人于观津。时梁祖新屠枣强, 其将贺德伦急攻蓚县,率师五万合势营于蓚之西。嗣肱自下博率骑三百,薄晚与梁 之樵刍者相杂,日既晡,入梁军营门,诸骑相合,大噪,弧矢星发,虓阚驰突。汴 人不知所为,营中扰,既暝,敛骑而退。是夜,梁祖烧营而遁,解蓚县之围。以功 特授蔚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从平刘守光。十二年,改应州刺史,累迁泽、 代二州刺史、石岭以北都知兵马使。十九年,新州刺史王郁叛入契丹。嗣肱进兵定 妫、儒、武等三州,授山北都团练使。二十年春,卒于新州,时年四十五。
适逢李克宁因事杀了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领大同节度,以蔚州、朔州为其属郡,又多次对监军张承业、李存璋发怒,由此知道他有二心。近臣史敬钅容平时与李存颢友善,知道他的全部事情,史敬钅容告诉贞简太后说:“李存颢与管内太保阴谋叛乱,等庄宗经过他的府第时便逮捕他,连同太后母子,准备送给汴州,过些日子就要出事了。”庄宗召见张承业、李存璋说:“叔父这样做,没有叔侄之情,骨肉不可自相残杀,我立即避开,则祸乱不会发生了。”张承业说“:老夫我亲受先王遗托,先王的话似乎仍在耳边。李存颢一伙人想拿太原投降敌人,王将有什么生路?如不立即讨伐根除,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因而下令要吴珙、李存璋做好准备。二月二十日,在府第会合各位将军,在座席上逮捕了李存颢、李克宁,庄宗流泪数落他们说:“侄儿起初把军府让给叔父,叔父不忍抛弃先人遗命。现在事情已定,又想把侄儿子母送给豺虎般的敌人手里,叔父怎么有这种残忍之心?”李克宁哭着回答“:这是进谗言的人造成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这一天,与李存颢一起都被处死。李克宁仁而没有决断,所以有此祸害。
克恭,武皇之诸弟也。龙纪中,为决胜军使。大顺初,潞帅李克修卒,克恭代 为昭义节度使。性骄横不法,未闲军政。潞人素便克修之简正,恶克恭之恣纵,又 以克修非罪暴卒,人士离心。时武皇初定邢、洺三州,将有事于河朔,大搜军实。 潞州有后院军,兵之雄劲者,克恭选其五百人献于武皇,军使安居受惜其兵。不悦。 克恭令裨校李元审、安建、纪纲、冯霸部送太原,行次铜鞮县,冯霸劫众谋叛,杀 都将刘杲、县令戴劳谦,循山而南,比及沁水,有众三千。武皇令李元审将兵击之, 与霸战于沁水,不利,元审战伤,收军于潞。五月十五日,克恭视元审于孔目吏刘 崇之第。是日,州将安居受引兵仗攻克恭,因风纵火,克恭、元审并遇害,州民推 居受为留后。初,孟方立之乱,居受以泽、潞归于武皇,至是孟迁以邢、洺纳降, 复任为牙将,居受惧其图己,乃叛,杀克恭以结汴人。居受遣人召冯霸于沁水,霸 不受命。居受惧,将奔归朝廷,至长子,为野人所杀,传首冯霸军。霸乃引军据潞 州,自称留后,求援于汴。武皇令康君立讨之,汴将葛从周来援霸。九月,李存孝 急攻潞州,汴军夜遁,获霸等诛之,武皇乃以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