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列传二
案:《晋宗室列传》,《永乐大典》仅存四篇,余多残阙。
广王石敬威,字奉信,是高祖的堂弟。他的父亲石万诠,赠太尉,追封为赵王。石敬威小时就擅长骑马射箭,事奉后唐庄宗,因随从作战有功,多次担任军职。唐明宗继承皇位后,提拔为奉圣指挥使。天成、应顺年间,一共十来次改任军职,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赐封忠顺保义功臣。清泰年间,加任兵部尚书、彰圣军总指挥使,遥任常州刺史。到高祖在太原称帝,石敬威当时在洛阳,知道祸患必及己身,召唤他的亲信说:“人有生就有死,这是常理。我的兄长正图大事,我本来就不可苟且偷生等待受辱,被当世取笑。”便在私邸自杀身亡,人们都认为很是悲壮。天福二年(937),册命追赠太傅,安葬在河南县。六年(941),追封为广王。
广王敬威,字奉信,高祖之从父弟也。父万诠,赠太尉,追封赵王。敬威少善 骑射,事后唐庄宗,以从战有功,累历军职。明宗即位,擢为奉圣指挥使。天成、 应顺中,凡十改军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赐忠顺保义功臣。清泰中,加兵部尚 书、彰圣都指挥使,遥领常州刺史。及高祖建义于太原,敬威时在洛下,知祸必及, 召所亲谓曰:“夫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我兄方图大举,余固不可偷生待辱,取 笑一时。”乃自杀于私邸,人甚壮之。天福二年,册赠太傅,葬于河南县。六年, 追封广王。
楚王石重信,字守孚,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后唐明宗的外孙。小时就聪慧颖悟,有机智谋略。天成年间,始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不久加任检校刑部尚书、守相州长史,不多时,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越级拜为检校司徒、守左金吾卫大将军。石重信历事唐明宗以及闵帝、末帝,不依仗显贵的亲戚,能克守自己恢复礼制,通常都显示出恭敬谨慎的样子,很是被当时人所称道。高祖登上皇位后,石重信出镇孟津,上任仅一个半月,就除去有害老百姓的弊政十多件,朝廷发文加以褒奖。这一年,范延光在邺都反叛朝廷,高祖下诏派原灵武节度使张从宾率河桥驻军几千人,向东讨伐范延光。不久张从宾与范延光合谋叛乱,便在治所杀害了石重信,当时,他仅二十岁,远近听说的人,都为他感叹惋惜,下诏追赠太尉。当时主事官上奏:“两汉子弟,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没有登上三公职位的。”高祖说“:这孩子行善遭祸,我很是哀怜他,从我以后,就有例了!”于是举行册封礼仪。这年十月,安葬在河南万安山。天福七年(942),追封为沂王。少帝继承皇位,改封为楚王,他的妃子南阳白氏,是昭信军节度使白奉进的女儿。石重信有两个孩子,都年幼,在皇宫中长大,到少帝向北迁徙后,不知他们所终。
子训嗣,官至左武卫将军。敬威弟赟。赟,字德和,案:以下有阙文。为陕州 节度使。少帝即位,加同平章事。赟性骄慢,每使者至,必问曰:“小侄安否?” 恣为暴虐,陕人苦之。案:以下阙。是书《少帝纪》:开运三年十二月,前曹州节 度使石赟死,帝之堂叔也。《欧阳史》作堕沙壕溺死。
寿王石重繧,字宏理,是高祖的第三个儿子。小时候就很聪慧,喜好儒家经典,也精通兵法。高祖一向就很喜欢他,到登上皇位,把他从北京皇城使提升为左骁卫大将军。高祖驾临浚郊,加官检校司空,暂任东都留守。不久,邺都范延光反叛,朝廷派杨光远讨伐,诏命原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调拨盟津守军奔赴邺下。张从宾暗地勾结范延光,与娄继英等先洗劫河桥,接着便扰乱洛邑,因此在河南府杀害了石重繧,当时,仅十九岁。张从宾战败后,高祖在便殿发丧,停止上朝三天,下诏追赠太傅。这年冬天的十月,下诏派庄宅使张颖监护丧事,葬在河南府万安山。天福年间,追封为寿王。他的妃子李氏,是汾州刺史李王己的女儿。石重繧没有孩子,他的妃子后来落发做了尼姑,开运年间,死在京师。
韩王晖,字德昭,睿祖孝平皇帝之孙,高祖之从兄也。父万友,追封秦王。晖 生而庞厚,刚毅雄直,有器局,行不由径,临事多智,故高祖于宗族之中,独厚遇 之。初,张敬达之围晋阳也,高祖署晖为突骑都将,常引所部,出敌之不意,深入 力战,虽夷伤流血,矢镞贯骨,而辞气益厉,高祖壮之。天福二年,遥授濠州刺史, 充皇城都部署。四年,加检校司徒,授曹州防御使,加检校太保。其莅任也,廉爱 恤下,不营财利,不好伎乐,部人安之。岁余,以疾终于官,归葬太原。八年,册 赠太师,追封韩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论语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