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呜呼,尧、舜盛矣!三代之王,功有余而德不足,故皆更始以自新,由是改正 朔矣,至于后世,遂名年以建元。及僭窃交兴,而称号纷杂,则不可以不别也。五 代十国,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然予闻于故老,谓吴越亦 尝称帝改元,而求其事迹不可得,颇疑吴越后自讳之。及旁采闽、楚、南汉诸国之 书,与吴越往来者多矣,皆无称帝之事。独得其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制书,称宝正六 年辛卯,则知其尝改元矣。辛卯,长兴二年,乃镠之末世也,然不见其终始所因, 故不得而备列。钱氏讫五代,尝外尊中国,岂其张轨之比乎。十国皆非中国有也, 其称帝改元与不,未足较其得失,故并列之。作《十国世家年谱》。
以下表略
或问:十国固非中国有也,然犹命以封爵,而称中国年号来朝贡者,亦有之矣, 本纪之不书,何也?曰:封爵之不书,所以见其非中国有也。其朝贡之来如夷狄, 以夷狄书之则甚矣。问者曰:四夷、十国,皆非中国之有也,四夷之封爵朝贡则书, 而十国之不书何也?曰:以中国而视夷狄,夷狄之可也。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 狄之则未可也。故十国之封爵、朝贡,不如夷狄,则无以书之。书如夷狄,则五代 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是以外而不书,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问者曰:外而不书, 则东汉之立何以书?曰:吾于东汉,常异其辞于九国也。《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 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世乱则疑难之事多,正疑处难,敢不慎也。周、汉之事,可 谓难矣哉!或谓:刘旻尝致书于周,求其子赟不得而后自立,然则旻之志不以忘汉 为仇,而以失子为仇也。曰:汉尝诏立赟为嗣,则赟为汉之国君,不独为旻子也。 旻之大义,宜不为周屈,其立虽未必是,而义当不屈于周,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 终旻之世,犹称乾祐,至承钧立,然后改元,则旻之志岂不可哀也哉!
十国年世,惟楚、闽、东汉三国,诸家之说不同,而互有得失,最难考正。今 略其诸说而正其是者,庶几博览者不惑,而一以《年谱》为正也。马氏,据《湖湘 故事》、《九国志》、《运历图》,并云殷以长兴元年卒,是岁,子希声立,长兴 三年卒。而《五代旧史》殷列传云,殷长兴二年卒,享年七十八,子希声立,不周 岁而卒;明宗本纪长兴元年,书希声除节度使,起复,三年八月,又书希声卒。今 据《九国志》,殷以大中六年岁在壬申生,享年七十九。盖自大中壬申至长兴元年 庚寅,实七十九年,为得其实。而希声,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 皆以三年卒,与明宗本纪皆合,不疑。惟《旧史》书殷卒二年,及年七十八,希声 立不周岁卒为缪尔。希萼、希崇之乱,南唐尽迁马氏之族归于金陵。《五代旧史》 云,时广顺元年也。而《运历图》云乾祐二年马氏灭者,缪也。初,殷入湖南,掘 地得石,谶云:“龙起头,猪掉尾。”盖殷以乾宁三年岁在丙辰,自立于湖南,至 广顺元年辛亥而灭。《九国志》以乾祐三年为辛亥,《湖湘故事》以显德元年为辛 亥者,皆缪也。惟《五代旧史》得其实。王氏世次,曰潮、曰审知、曰延翰、曰璘、 曰昶、曰曦、曰延政,凡七主。而潮以唐景福元年岁在壬子始入福州,至开运三年 丙午而灭,实五十五年。当云七主五十五年,为得其实。而《运历图》云五十六年, 《九国志》、《五代旧史》、《纪年通谱》、《闽中实录》、《闽王列传》皆云七 主六十年者,皆缪也。审知,《五代旧史》本传云,同光元年十二月卒,《九国志》 亦云同光元年卒。《运历图》同光三年卒。今检《五代旧史》庄宗本纪,同光二年 五月丙午,审知加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岂得卒于元年也?又至四年二月庚子,福建 副使王延翰奏称权知军府事,三月辛亥,遂除延翰威武军节度使。以此推之,审知 卒当在同光三年十二月,盖闽去京师远,明年二月延翰之奏始至京师,理当然也。 又据《闽王列传》、《九国志》,皆云审知在位二十九年。审知以唐乾宁四年嗣位, 是岁丁巳,至同光三年乙酉,实二十九年。则《运历图》为是,而《旧史》、《九 国志》元年卒者,皆缪也。璘本名延钧,《五代旧史》本传云在位十二年。《九国 志》云在位十一年。《闽王列传》、《纪年通谱》皆云在位十年。盖璘以天成元年 杀延翰自立,是岁丙戌,至清泰二年乙未,实十年而卒,与《闽王列传》合,而 《旧史》、《九国志》皆缪也。璘以清泰二年改元永和,是岁见杀,而《旧史》、 《九国志》、《运历图》皆无永和之号,又《运历图》书鏻见杀在天福元年丙申者, 皆缪也。刘旻,《九国志》云,乾祐七年十一月旻卒,享年六十,子承钧立,时年 二十九。乾祐七年,乃显德元年也。而《五代旧史》、《周世宗实录》、《运历图》、 《纪年通谱》皆云显德二年冬旻卒。又有旻伪中书舍人王保衡《晋阳见闻要录》云, 旻乙卯生,卒年六十一,子承钧立。承钧丙戌生,立时年二十九。保衡是旻之臣, 其亲所见闻,所得最实,然而颇为转写差误尔。按保衡书旻乙卯生,若享年六十一, 当于乙卯岁卒,则是显德二年也。又书承钧丙戌生,立时年二十九,则当是显德元 年甲寅岁也。岂有旻卒于二年,承钧以元年嗣位?理必不然。以《九国志》参较, 旻享年六十,显德元年卒,承钧以是岁嗣位,时年二十九,为得其实,但《见闻要 录》衍“一”字尔。其云二年卒者,皆缪也。《九国志》又云,承钧立,服丧三年, 至乾祐九年服除,改十年为天会元年,当是显德四年。而《纪年通谱》以显德三年 为天会元年者,缪也。晋与梁为敌国,自称天祐者二十年,故首列于《年谱》,其 后遂灭梁而为唐,故不列于世家。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