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九十一
孝义
郭世道,会稽永兴人,出生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再娶,郭世道伺候父亲和后母,孝顺备至。年到十四时,又死了父亲,在守孝期间超过了礼节,几乎受不了这个打击,家庭贫困没有产业,世道做短工供养继母。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二人商量说:“我们勤奋供养母亲也无法做到,如果养了这个儿子,那么费用就更多了。”于是含泪活埋了他的儿子。他母亲去世,世道亲自背土成坟。亲戚们都一齐赠给他物资,世道接受了一批,安葬完毕,做短工加倍偿还先前的赠给他的物品的价值。守孝满期后,悲哀想念母亲,终身不停。他认为追念父母,无时无刻离开他的心里,所以从未丢下衣帽。他的仁厚的风格,在乡亲中风行,邻村的小孩大人没有叫他的名字的人。他曾经和别人共同在山阴买货物,碰巧多得一千文钱,当时没有觉得,转过背来才想起来,请求他的伙伴把这些多余的钱,送还卖主,他的伙伴大笑着,不同意。世道只得用自己的钱交一千文钱的数目送还主人,主人惊叹不已,把其中的一半钱赠给世道,世道丢下它们离开了。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夫仁义者,合君亲之至理,实忠孝之所 资。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至于风漓化薄,礼违道丧, 忠不树国,孝亦愆家,而一世之民,权利相引;仕以势招,荣非行立,乏翱翔之感, 弃舍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于心,名节不变,戎车遽为其首。斯并斩训之理 未弘,汲引之途多阙。若夫情发于天,行成乎己,损躯舍命,济主安亲,虽乘理暗 至,匪由劝赏,而宰世之人,曾微诱激。乃至事隐闾阎,无闻视听,故可以昭被图 篆,百不一焉。今采缀湮落,以备阙文云尔。
元嘉四年(427),朝廷派特派代表巡视天下,散骑常侍袁愉表荐他的高尚的品行,文帝非常赞赏世道,派郡里表彰他的家庭,捐除他的租税,改他居住的地方名称独枫里为孝行里。太守孟靑举荐他当孝廉,世道辞让不应征。
龚颖,遂宁人也。少好学,益州刺史毛璩辟为劝学从事。璩为谯纵所杀,故佐 吏并逃亡,颖号哭奔赴,殡送以礼。纵后设宴延颖,不获已而至。乐奏,颖流涕起 曰:“北面事人,亡不能死,何忍闻举乐,蹈迹逆乱乎!”纵大将谯道福引出,将 斩之。道福母即颖姑,跣出救之,故得免。纵既僭号,备礼征,又不至。乃收颖付 狱,胁以兵刃,执志弥坚,终无回改。至于蜀平,遂不屈节。
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过荒年的饥荒加上瘟病流行,父母兄弟嫂和堂叔伯小功内的亲戚,男女共死了一十三人。吴逵当时病得很历害,邻人用芦苇席子包裹好了他,准备埋在村子的头边,不久吴逵的病得以痊愈。亲属都死光了,只吴逵夫妻存在。家里只有四壁,一无所有,冬天没有被絮。他白天便打短工,夜晚便砍树烧砖,一直不懈怠。吴逵夜晚走路碰到老虎,老虎为他让路。一年之中,树立七座坟墓,安葬十三口棺材。邻居们私赞他的志气,安葬那天,乡邻主动帮助他,他给亲人送终的事,虽然俭朴但礼节不缺乏。吴逵当时拿下了邻居给他的物品,安葬完毕,邻里人把这些东西都给他,吴逵一件也没有接受,却通过打短工回报别人。太守张崇之三次以礼征他出山。太守王韶之选他补功曹史,吴逵因为自己是寒门,坚决辞让不应征,最后被选为孝廉。
其后刺史至,辄加辟引,历府参军,州别驾从事史。太祖元嘉二十四年,刺史 陆征上表曰:“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桡,则独立之操彰。昔之元 兴,皇纲弛紊,谯纵乘衅,肆虐巴、庸,害杀前益州刺史毛璩,窃据蜀土,涪、岷 士庶,怵迫受职。璩故吏袭颖,独秉身贞白,抗志不挠,殡送旧君,哀敬尽礼,全 操九载,不染伪朝。纵虽残凶,犹重义概,遂延以旌命,劫以兵威。颖忠诚奋发, 辞色方壮,虽桎梏在身,践危愈信其节;白刃临颈,见死不更其守。若王蠋之抗辞 燕军,同周苛之肆詈楚王,方之于颖,蔑以加焉。诚当今之忠壮,振古之遗烈。而 名未登于王府,爵犹齿于乡曹,斯实边氓远土,所为于邑。臣过叨恩私,宣风万里, 志存砥竭,有怀必闻,故率愚悫,举其所知。追惧纰妄,伏增悚栗。”颖遂不被朝 命,终于家。
孙法宗,吴兴人,父亲遇难被杀,尸骨未被收葬。母亲和兄长都饿死了。法宗年龄小逃脱了。到十六岁时才得以还家。单身一人,勤奋劳动。在霜上行走,在草间露宿。经办棺材、建造坟墓、安葬母亲和兄长,俭朴而礼节周到。因为父亲死于非命,在本郡之内寻找枯骨,每每割出身上血去检验那些骨头,这样做十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于是穿着丧衣丧服,终身不娶,别人的赠送一无所受,世祖刚即位时,扬州征他当文学从事,他没有应征。
刘瑜,历阳人也。七岁丧父,事母至孝。年五十二,又丧母,三年不进盐酪, 号泣昼夜不绝声。勤身运力,以营葬事。服除后,二十余年布衣蔬食,言辄流涕。 常居墓侧,未尝暂违。太祖元嘉初,卒。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