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三
天文三
日月五星恒星黄赤道十二次值宿昏旦中星
日月五星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近代西人制大远镜,测得诸曜形体及附近小星晕气各种,古今不同,就其著者录焉。
日之面有小黑形,常运行二十八日满一周。月之面以日光正照显明景,偏照显黑景。其面有凹凸,故虽全明之中,亦有淡黑杂景。
土星之体,彷彿卵形,旧测谓旁有两耳,今测近於赤道星面相逼甚窄,於远赤道所宕甚宽。旁有排定小星五点,最近第一星,约行二日弱;第二星行三日弱;第三星行四日半强;第四星略大,行十六日;第五星行八十日。俱旋行土星一周。
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点。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火星之面,内有无定黑景。
金、水星俱借日为光,合朔弦望如月。
恒星历象考成云:“恒星之名,见於春秋,而四仲中星及斗、牵牛、织女、参、昴、箕、毕、大火、农祥、龙尾、鸟帑、元驷、元鼋之属,散见於尚书、易、诗、左传、国语。至周礼春官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而礼记月令、大戴礼夏小正稍具诸星见伏之节。盖古者敬天勤民,因时出政,皆以星为纪。秦炬之后,羲和旧术,无复可稽,其传者惟史记天官书,而所载简略。后汉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其书不传。至三国时,太史令陈卓始列巫咸、甘、石三家所著星图,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叙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为观象之津梁,然尚未有各星经纬度数。自唐、宋而后,诸家以仪象考测,始有各星入宿去极度分,视古加密。
“新法算书恒星图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无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钦天监新修仪象志,恒星亦分六等,而其数微异。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计一千八百七十八。盖观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联缀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数,多少不能画一。然列宿及诸大星,则古今中西如一辙也。”
又云:“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法俱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於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反是。自鹑首至星纪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反是。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可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算书载西人第谷以前,或云恒星百年而东行一度,或云七十馀年而东行一度,或云六十馀年而东行一度,随时修改,讫无定数,与古人屡改岁差相同。迨至第谷,方定恒星每岁东行五十一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岁差之数亦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於天,虽无差忒,但星行微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为定率,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仪象考成云:“康熙十三年,监臣南怀仁修仪象志,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於有名常数之外,增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来,累加测验,星官度数,仪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序顺,亦宜釐正。於是逐星测量,推其度数,观其形象,序其次第,著之於图。计三垣二十八宿,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仪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与步天歌为近。其尤与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舍,自古皆觜宿在前,参宿在后,其以何星作距,古无明文。唐书云:‘古以参右肩为距’,失之太远。文献通考载宋两朝天文志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参十星,距中星西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参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仅六分馀,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则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参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则觜宿之黄道度已在参宿后一度馀,即赤道度亦在参宿后三十一分馀。今依次顺序,以参宿中三星之东一星作距星,则觜宿黄道度恒在参前一度弱,与觜前参后之序合。其馀诸座之星,皆以次顺序,无凌躐颠倒之弊。又於有名常数之外,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增星,依次分註方位,以备稽考。其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中国所不见,仍依西测之旧。共计恒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
黄赤道十二次值宿古者分十二次即节气,故冬至为丑中,春分为戌中,夏至为未中,秋分为辰中。后人则以中气,而冬至在星纪之初。古不知列宿循黄道东行,且不见有岁差,即以所在星象名其次,故奎、娄为降娄,房、心、尾为大火,后人悉仍其名,而星象之更则不论。积数千年,将所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之四象且易其方,然则十二次之名,存古意尔。今以康熙甲子年推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及乾隆甲子年改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并纪於左。
康熙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一十分;
元枵牵牛初度二十三分;
娵訾危一度;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十七分;
大梁娄初度二十七分;
实沈昴五度一十二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三十八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零五分;
鹑尾七星七度零四分;
寿星翼一十度三十七分;
大火角一十度三十四分;
析木房一度三十九分。
康熙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三十九分;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七分;
娵訾危二度三十四分;
降娄东壁初度四十二分;
大梁娄五度四十二分;
实沈昴八度四十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二十九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
鹑尾张五度五十七分;
寿星轸初度零二分;
大火亢一度;
析木房五度零三分。
乾隆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一十九分一十三秒;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四分一十八秒;
娵訾危初度一十二分四十四秒;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分四十七秒;
大梁奎一十一度八分五十二秒;
实沈昴四度九分三十九秒;
鹑首参八度五十五分一十五秒;
鹑火东井二十八度一十六分五十秒;
鹑尾七星六度一十七分一秒;
寿星翼九度四十八分一十七秒;
大火角九度四十三分三十九秒;
析木房初度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乾隆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四十分一十四秒;
元枵南斗二十二度三十五分四十七秒;
娵訾危一度五十分二十七秒;
降娄营室一十七度零三十八秒;
大梁娄四度五十二分三十三秒;
实沈昴七度三十四分三秒;
鹑首参八度一分五十五秒;
鹑火井二十八度八分一十五秒;
鹑尾张五度一十二分一秒;
寿星翼一十八度八分三十一秒;
大火亢初度一十分三十秒;
析木房四度八分一十七秒。
昏旦中星自虞书纪四仲昏中之星,而月令并举逐月昏旦。然虞书仲冬星昴,月令则昏中东壁,相去约二千年,中星相差四宿。虽由岁差之故,而古法疏略无度分,固难深论也。今以康熙壬子年所定恒星经纬度,推得雍正元年癸卯各节气昏旦中星列於志。若求乾隆九年甲子以后各节气昏旦中星,则当按乾隆甲子年改定恒星经纬度备推焉。
春分系交节初日,后同。昏北河二中偏西四度三十四分。旦尾中偏东一度七分。因无当中之星,故用近中之星而纪其偏度。又星宿并用第一星,间有第一星距中太远而用馀星者,则纪其数,如北河二及参四氐四之类。
清明昏七中星偏东五度十四分。旦帝座中偏东一度五十九分。
穀雨昏轩辕十四中偏西四度五十九分。旦箕中偏东四度十三分。
立夏昏五帝座中偏西三十二分。旦箕中偏西四度九分。
小满昏角中偏东二度二十三分。旦南斗中偏西三度八分。
芒种昏氐中偏东三度二十九分。旦河鼓二中偏东二度二十一分。
夏至昏房中偏东二度八分。旦须女中偏东一度四十三分。
小暑昏尾中偏西四十分。旦尾中偏东三度二十五分。
大暑昏帝座中偏西三度二十五分。旦营室中偏西一度五十六分。
立秋昏箕中偏西二度三十七分。旦土司空中偏东一度四十分。
处暑昏南斗中偏西二十六分。旦娄中偏西一度四十六分。
白露昏南斗中偏西八度三十二分。旦天囷中偏西四度四十一分。
秋分昏河鼓二中偏东三十四分。旦毕中偏西三度七分
寒露昏牵牛中偏西五十三分。旦参四中偏西十三分。
霜降昏须女中偏西三度四十一分。旦天狼中偏西五度三十七分。
立冬昏虚中偏西三度二十分。旦舆鬼中偏东一度二十七分。
小雪昏北落师门中偏东五度四十一分。旦七星中偏西二度十六分。
大雪昏营室中偏西五度五十七分。旦翼中偏东二度五十五分。
冬至昏东壁中偏西四度二十六分。旦五帝座中偏西二度一分。
小寒昏娄中偏东三度三十三分。旦角中偏东六度二十四分。
大寒昏胃中偏西二度二十分。旦亢中偏东四度十八分。
立春昏昴中偏西五度三十四分。旦氐中偏东一度二十八分。
雨水昏参七中偏西四十五分。旦氐四中偏西二度三十二分。
惊蛰昏东井中偏西三度六分。旦房中偏西二度四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