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一百五十二
交通四
△邮政
海国大通以来,异域侨民,恒自设信局。咸丰十一年订约,驻京公使邮件,初与总理衙门交驿代寄。同治五年,改由总税务司汇各驻京公使文件,递天津寄上海。光绪五年,增设封河后由天津至牛庄、烟台、镇江三路邮差。迄十一年,邮务愈繁,总税务司乃於天津、镇江、上海各税务司处专员理之。此总税务兼理邮递之权舆也。
初,光绪二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建议创办邮政。四年,始设送信官局於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以赫德主其事,九江、镇江亦继设局。是为中国试办邮政之始。十六年,命通商口岸推广举办。十九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以各国增设各地信局,妨推广之路,请速筹善策。总署付赫德议。
二十一年十二月,署南洋大臣张之洞疏请举办邮政。略言:“泰西各国视邮政重同铁路,特设邮政大臣综理。取资甚微,获利甚钜。即以英国而论,一岁所收之费,当中银三四千万两。各国通行,莫不视为巨帑。且权操於上,有所统一,利商利民,而即以利国。近来英、法、美、德、日本先后在上海设立彼国邮局,其馀各口岸亦於领事署内兼设邮局,侵我大权,攘我大利,实背万国通例。光绪十一年间,前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据委员李奎条陈,请中国自行设局,以挽利权,并经税务司葛显礼前往香港、日本,向彼国商议,收回上海所设英、日两国邮局,已有端倪。南洋大臣曾国荃曾据咨总理衙门,饬总税务司赫德议复办法。赫德亦谓此举为裕国便民大政,陈有要端七事。并称须有奏准饬办之明文,使各国皆知系中国国家所设,即可商令各国将在中国所设之邮局撤回,并可商入万国信会之举。查各关试办邮递有年,未能推行及远。外国所设信局,并未裁撤。良由税关所办邮递,与国家所设,体制不同,故推广每多窒碍。现复与葛显礼面加筹议,知其情形熟悉,各关税务司熟谙办法者当不乏人。请饬总理衙门,转饬赫德,妥议章程开办。即推行沿江沿海各省,兼及内地水陆各路。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撤,并与各国联会,彼此传递文函,互相联络。如果认真举行,各国在华所设信局必肯裁撤。此各国通行之办法,有利无弊,诚理财之大端,便民之要政也。”
总理衙门疏言:“光绪二年间,赫德因议滇案,请设送信官局,为邮政发端之始。四年,拟开设京城、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略仿泰西邮政办法,交赫德管理。嗣因各国纷纷在上海暨各口设立邮局,虑占华民生计。九年,德国使臣巴兰德来,请派员赴会。十一年,曾国荃咨称州同李圭条陈邮政利益,并据宁海关税务司葛显礼申称,香港英监督有原将上海英局改归华关自办之议。十六年三月,劄行赫德,以所拟办法无损民局,即就通商各口推广办理。拟俟办有规模,再行请旨定设。此各税关试办邮递之始也。十八年冬,赫德以数年来创办艰难,若再不奏请设立邮政局,恐将另生枝节。十九年五月,李鸿章、刘坤一称江海关道聂缉椝禀称,上海英、美工部局现议增设各口信局,异日中国再议推广,必更维艰。考泰西邮政,自乾隆初年普国始议代民经理,统以大臣,位齐卿贰。各国以为上下交通,争相仿效。葛显礼呈送万国邮政条例,联约者六十馀国。大端以先购图记纸,黏贴信面,送局以抵信资,其费每封口信重五钱者,取银四分,道远酌加。其取资既微,又有定期。百货腾跌,万里起居,随时径达。如有事时,并可查禁敌国私函。诚如张之洞所称‘权有统一,为利商利民即以利国’之要政也。溯自十八年以来,美国一国邮局清单一纸,所收银圆至六十四兆二十万九千四百九十圆之多。张之洞所举英国收数当中银三四千万两,尚系约略之辞。利侔铁路,诚为不虚。且西国邮政与电局相辅,以火车轮船为递送。近来法国设立公司轮船十艘,通名信船,遇口停泊,信包未到,不能开碇,其郑重如此。中国工商旅居新旧金山、檀香山、新嘉坡、槟榔屿、古巴、秘鲁者,不下数百万人,往往有一纸家书十年不达者,缘邮会有扣阻无约国文函之例也。中国邮政若行,即以获资置备轮船出洋,藉递信以流通商货。其挽回利权,所关尤钜。臣等博访周谘,知为当务之急。爰於十九年劄饬赫德详加讨论。上年六月至十二月,复与总税务司面商屡次,先后据其递到四项章程,计四十四款。臣等详加披阅,大致釐然,自应及时开办。应请旨敕下臣衙门,转饬总税务司赫德专司其事,仍由臣衙门总其成,即照赫德所拟章程,定期开办。应制单纸,亦由赫德一手经理。遇有应行酌改增添之处,随时呈由臣衙门核定,务期有利无弊。至赫德呈内称万国联约邮政公会,系在瑞士国,应备照会,寄由出使大臣转交其国执政大臣,为入会之据。自可援万国通例,转告各国,将所设信局一律撤回。以上所议,如蒙俞允,即由臣衙门钦遵分别咨照劄饬办理。俟办有头绪,即推行内地水陆各路,剋期兴办。并咨行沿江沿海及内地各直省将军督抚知照,届期即将简要办法,饬地方州县晓谕商民,咸知利便。凡有民局,仍旧开设,不夺小民之利。并准赴官局报明领单,照章帮同递送,期与各电局相为表里。其江海轮船及将来铁路所通处所,应如何交寄文信,由总税务司与各局员会商办理。官邮政局岁入暨开支款目,由总税务司按结申报,臣衙门汇核奏报。”奉旨:如所议行。此开办邮政之始末也。自是遍通全国,上下交受其利。
其邮政区域,北部东起朝鲜、渤海,西讫新疆、青海,北起西比利亚、蒙古,南讫江苏、湖北、四川,而盛京、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括焉。中部东起浙江、福建,西讫西藏、云南,北起安徽、陕西、河南、甘肃,南讫广东、广西、云南,而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括焉。东部即长江下游,东起黄海,西讫湖北、江西,北起山东、河南,南讫福建,而江苏、安徽、浙江括焉。南部东起台湾,西讫缅甸,北起江西、贵州、湖南、四川,南讫越南,而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括焉。
其邮局,则总局、副总局、分局、支局、代办处,总计六千二百又一。其邮路里数,则邮差邮路、民船邮路、轮船邮路、火车邮路,总计三十八万一千里。每面积百里,通邮线路七里又四九。其邮件,则通常、特种,总计三万万六千二百二十一万六千二百三十九。其包裹,则通常、特种,总计件数三百零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重量一千零六万零四百三十三启罗。其汇兑,则旱汇局、火汇局,总计七百五十八,汇入银数三百九十三万六千两,兑出银数三百九十八万四千二百两,总计银数七百九十二万零二百两。岁入经常二百五十二万八千五百馀两,临时六百八十三万五千八百馀两。岁出经常二百八十二万七千八百馀两,临时六百四十六万六千五百馀两。出入两抵,实盈六万九千九百馀两。此据宣统三年统计也。
其各国邮局设於中国各口岸者,英国则上海、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宁波九处。德国则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南京、济南、青岛、宜昌、镇江十四处。法国则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宁波、重庆、琼州、北海、龙州、蒙自十四处。日本国则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重庆、南京、牛庄、唐沽、沙市、苏州、杭州十六处。美国则上海一处。俄国则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五处。此其大略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