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九十四
○尚可孤 李观 戴休颜 阳惠元 李元谅 韩游瑰 贾隐林 杜希全 尉迟 胜 邢君牙 杨朝晟 张敬则
韩游瑰,河西灵武人。在本军任职,历任偏裨将佐,积累军功升至..宁节度使。德宗出京临幸奉天,侍卫军尚未聚集,韩游瑰与庆州刺史论惟明合兵三千人奔赴国难,从乾陵北面经过赴醴泉以抵拒朱氵此。适逢有人从京城来,说贼兵两宿便会来到,皇上命令立即追回韩游瑰等人的部队。刚进入壁垒,朱氵此的军队果然来到,韩游瑰便出城在城下同贼兵接战,略有失利,便退回城中。贼军急忙抢夺城门,韩游瑰与贼军隔着城门血战,直到天黑才解围。从此贼军每天攻城,韩游瑰、论惟明倚城据守,亲自冒着弓矢流石作战,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解救国难的功劳,首先要数韩游瑰。
尚可孤,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也,代居松、漠之间。天宝末归国,隶范阳节度 安禄山,后事史思明。上元中归顺,累授左、右威卫二大将军同正,充神策大将, 以前后功改试太常卿,仍赐实封一百五十户。鱼朝恩之统禁军,爱其勇,甚委遇之, 俾为养子,奏姓鱼氏,名智德,以禁兵三千镇于扶风县,后移武功。可孤在扶风、 武功凡十余年,士伍整肃,军邑安之。朝恩死,赐可孤姓李氏,名嘉勋。会李希烈 反叛,建中四年七月,除兼御史中丞、荆襄应援淮西使,仍复本姓名尚可孤,以所 统之众赴山南,累有战功。
李怀光反叛,韩游瑰随从圣驾到山南。德宗因禁军中无职务设置,在六军中特设统军一员,品阶为从二品,命韩游瑰、论惟明、贾隐林等分别统领随从圣驾的禁军。李晟移兵至东渭桥,与骆元光、尚可孤分兵扼守京师东面的要道,浑王咸与韩游瑰、戴休颜分别统兵扼守京城西面的要道,形成犄角攻击之势。兴元元年(784),韩游瑰被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援例授予“奉天定难功臣”的称号。李晟收复京师,韩游瑰等三将也在咸阳击败贼军。德宗从兴元返回京师,浑王咸与韩游瑰、戴休颜等三将随从,李晟、尚可孤、骆元光三将奉迎,论功行赏,韩游瑰与浑王咸等相近,之后返回..宁镇署。
及泾原兵叛,诏征可孤军至蓝田,贼众方盛,遂营于七盘,修城栅而居之。贼 将仇敬等来寇,可孤频击破之,因收蓝田县。兴元元年三月,迁检校工部尚书、兼 御史大夫、神策京畿渭南商州节度使。四月,仇敬又来寇,可孤率兵急击,擒仇敬 斩之,遂进军与副元帅李晟决策攻讨。五月,晟率可孤及骆元光之军收京城,可孤 之师为先锋。京师平,以功升检校右仆射,封冯翊郡王,增邑通前八百户,实封二 百户。
贞元三年(787),因其子韩钦绪与妖贼李广弘共同图谋不轨,当时韩游瑰镇守长武城,事情将要发作,韩钦绪逃往..州,..州将吏给他戴上刑具押送京师。韩游瑰因儿子大逆不道,请求代替儿子归案,坚决要求前往京师,皇上不许。韩游瑰便将韩钦绪的两个儿子戴上枷锁送至京师,请求以胁从治罪,皇上也宽赦了他们。十二月,韩游瑰入朝,身着平民服装等待治罪,进入朝堂,皇上立即命人给他松绑,和从前一样对待他,又令他返回军镇。起初,韩游瑰入朝觐见,..州将吏因其子谋反,本人统御军队又无政绩,以为他必定会被取代,为他送行的礼仪很简单。及至韩游瑰面见皇上,畅论戍边事宜,奏请修筑丰义城以防备吐蕃入寇,皇上认为他特别通达事理,和原来一样委用他。待韩游瑰回镇,军中将吏皆恐惧不安。大将范希朝善于带兵,在军中闻名,韩游瑰害怕他胁迫自己,准备借故杀掉他。范希朝恐惧,出逃至凤翔,皇上素来闻知其名声,召他入宫任值宿警卫。及至韩游瑰派遣五百人修筑丰义城,筑了两层便垮了。义宁州守兵数百人,肆意抢掠直至叛乱。韩游瑰治军无方,失去人心,都表现为这类事。自从宁州守军叛变,吐蕃入侵,韩游瑰就亲自率兵戍守宁州。
可孤性谨愿沉毅,既有勋勣,众会之中,未尝言功。贼平之后,营于白花亭, 御众公平,号令严整,时人称焉。李晟甚亲重之。及李怀光以河中叛,诏可孤帅师 与诸军进讨,次于沙苑,遇疾,卒于军。赠司徒,赙布帛米粟加等,丧葬所须,并 令官给。
贞元四年(788)七月,朝廷任命将军张献甫替代韩游瑰,韩游瑰不等张献甫到达,又不告诉部下知道,便轻装骑马连夜出镇回朝。他部下将士素来骄横,听说张献甫治军严明急迫,便趁着没有主帅的时机,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并且包围了监军杨明义的住宅,要求他奏请范希朝为主帅。都虞候杨朝晟起初逃难到郊外,次日听说请求让范希朝为主帅,便返身入城,对军士们说:“你们的请求令人快意,我来恭贺啊。”叛军这才渐渐安静下来。杨朝晟便与诸将密谋,清晨率领甲士出来,召集叛乱的兵士告诉他们说:“你们先前的请求未获皇上恩准,张尚书来了,昨日已进入..州城。你们谋反,皆当死罪。我不会把你们都杀死,谁是贼首,各人说清楚,罪责由他们承担,其余的人概不追究。”在叛卒中点出两百多人,立即处斩,军队才得以安定。皇上听说军心拥戴范希朝,便授范希朝宁州刺史,作为..宁节度使张献甫的副职。韩游瑰回到京师后,被授右龙武统军。贞元十四年(798)去世。
李观,洛阳人,其先自赵郡徙焉,秋官员外郎敬仁侄孙也。少习武艺,沉厚寡 言,有将帅识度。乾元中,以策干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子仪善之,令佐坊州刺史吴 伷,充防遏使。寻以忧免,居盩厔别业。广德初,吐蕃入寇,銮驾之陕,觐于盩厔, 率乡里子弟千余人守黑水之西,戎人不敢近。会岭南节度杨慎微将之镇,以观权谋, 奏充偏将,俾总军政。及徐浩、李勉继领广州,尤加信任,麾下兵甲悉委之。平冯 崇道、硃泚时有功,累迁大将。李勉移镇滑州,累奏授试殿中监,加开府仪同三司。 追赴阙,授右龙武将军。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