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二百二十二
◎外戚上
王继勋是彰德节度使王饶的儿子,孝明皇后的同母弟弟。他出生时,他的母亲看见一个红发人,相貌怪异,进入室内,就生下王继勋。等他长大后,相貌俊美,性情凶狠无赖。因孝明皇后的缘故,他担任内殿供奉官、都知溪州刺史。建隆二年(961),加官为恩州团练使,又改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不久又任永州防御使。建隆四年,宋收复湖南,他改任彭州防御使。当年秋天,宋将讨伐西蜀,命令王继勋准备出发,将检阅军队。王继勋一向与大校马仁王禹不和,暗中命令部下买兵器,将要谋取马仁王禹。太祖知道后,把马仁王禹派到密州。不久,王继勋升为保宁军节度观察留后、虎捷左右厢都虞候、权侍卫步军司事。
杜审琦(弟审琼 审肇 审进 从子彦圭 彦钧 孙守元曾孙惟序) 贺令图 (杨重进附) 王继勋 刘知信(子承宗)刘文裕 刘美(子从德 从广孙永年 马季良附)郭崇仁 杨景宗 符惟忠 柴宗庆 张尧佐
王继勋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恰好新招募的一千多士兵隶属雄武军,将派他们出征,这些人多数没成家,太祖对王继勋说“:他们中一定有愿意成家的,不需准备聘礼,只准备酒肉就行。”王继勋不能贯彻皇上的意旨,纵令他们掠人子女,京城遭到骚扰。皇上听说后大惊,派人捕获并斩了其中的一百多人,人心才安定。当时孝明皇后已去世,太祖念及皇后,才没治王继勋的罪。
自西汉有外戚之祸,历代鉴之,崇爵厚禄,不畀事权,然而一失其驭,犹有肺附之变焉。宋法待外戚厚,其间有文武才谞,皆擢而用之;怙势犯法,绳以重刑,亦不少贷。仁、英、哲三朝,母后临朝听政,而终无外家干政之患,将法度之严,体统之正,有以防闲其过欤?抑母后之贤,自有以制其戚里欤?作《外戚传》。
乾德四年(966),王继勋又被他的部曲告发,皇上诏命由中书来查问。解除了他的兵权,任彰国军留后,得到奉朝请的待遇。王继勋自认为失去权力,常怏怏不乐,专以切割奴婢的身体为乐,她们多被害死。一天,因下雨墙被毁坏,奴婢们纷纷跑出来,在皇宫外喊冤。皇上大惊,命令中使去询问,完全知道了王继勋所做的违法事。皇上下诏削夺他的官爵,令他回家,并派兵守在他家门口。不久,又发配他到登州,还没到登州,又改任他为右监门率府副率。
杜审琦,定州安喜人,昭宪皇太后之兄。太后昆仲五人,审琦最长,其次审玉,次审琼,次审肇,次审进。世居常山,以积善闻。审琦仕后唐,为义军指挥使,天成二年卒,年三十五,审玉前一年卒,年二十二。太祖开国,赠审琦左神武军大将军,以其子彦超为西京作坊使。彦超卒,赠左领军卫大将军。
开宝三年(970),命令他掌管西京。王继勋更加残暴,强买百姓的子女供他使唤,稍不如意,就把他们杀了吃掉,把他们的骨头装到棺材里扔到野外。女人贩子和卖棺材的不断地来到他家,洛阳百姓深受其害但不敢上告。太宗在王府,听到很多他的事。太宗即位后,有人上诉,太宗命令户部员外郎、知杂事雷德骧乘驿车前去审问他。王继勋认罪,从开宝六年(973)四月到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他亲手杀死一百多婢女。于是在洛阳市斩杀王继勋,为他强买百姓子女的女人贩子八人、男人贩子三人都被斩。长寿寺和尚广惠常和王继勋一起吃人肉,诏令斩断他的小腿并杀了他。洛阳百姓称快。
审琼,建隆初,授检校国子祭酒。二年,拜左领军卫将军。三年,与其弟审肇、审进皆召赴阙。审琼改左龙武军大将军,迁右卫大将军。乾德初,领富州刺史。三年,以本官权判右金吾街仗事。四年春,步军帅王继勋坐事,诏审琼兼点检侍卫步军司事。是秋,卒,年七十。太祖为废朝三日,发哀成服,赠太保、宁国军节度使,谥恭僖。
王继勋的后代住在西洛颍阳,他的孙子王惟德不肖,不能自立,沦为乞丐。真宗听说后怜悯他,授给王惟德汝州司士参军的官职。
审琼性醇质,在公畏慎,宿卫勤谨,徼巡京邑,里闬清肃,人皆称之。景德三年春,加赠审琼太傅,妻吴氏陈留郡太夫人。是秋,改葬陪陵,又赠审琼太师、中书令。子彦圭。
张尧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是温成皇后的伯父。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历任宪州、筠州推官。吉州有个道士和商人夜间饮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巡逻的捕获,同时还有一百多人被捕。转运使命令张尧佐覆核处理,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脱。皇上改任他为大理寺丞、汜水县知县,又升为殿中丞、任犀浦知县。犀浦地少人多,因土地引起的诉讼很多。张尧佐确定他们的田界,条具利害使人知晓,诉讼就少了。张尧佐任开州知州,回京后授予他判登闻鼓院。
审肇,建隆三年,起家授左武卫上将军、检校左仆射致仕,赐第于京师。乾德初,领濰州刺史。开宝二年,改左卫上将军,仍致仕。三年,起为右骁卫上将军,俄出知澶州,太祖以审肇未尝历郡务,乃命司封郎中姚恕通判州事,以左右之。未几,河大决,东汇于郓、濮数郡,民田罹水害。太祖怒其不即时上言,遣使案鞫,遂论恕弃市,审肇免官归私第。俄复旧官,令致仕,特以濰州刺史月奉优给之。七年,卒,年七十二。太祖废朝二日,素服发哀,赠太保、昭信军节度,谥温肃,遣中使护丧事。景德三年,加赠太傅,妻刘氏东海郡太夫人。子彦遵,至南作坊使。
当时温成皇后还是修媛,想以门第抬高自己,故张尧佐稍微被提拔,担任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谏官余靖说:“提拔张尧佐不应太快,过去郭后之祸起于杨尚,不能不借鉴。”不久,张尧佐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他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被任命为三司使。
审进,建隆三年,起家授右神武大将军,改右羽林大将军。乾德元年,领贺州刺史。二年,知陕州。三年,就改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五年,加本军节度。太祖郊祀西洛,审进来朝,颁赉甚厚。太宗嗣位,加检校太傅。太平兴国二年,会许昌裔刺虢州,捃拾使州阙失事上诉,诏右拾遗李干鞫之。干因上言,请支郡不复隶藩镇,皆得专达,从之。
第二年,谏官包拯、陈升之、吴奎说:“近年以来,水从城中冒出,地震、黄河泛滥,这是小人当道所致。天下都认为张尧佐主持大计,诸路苦于索求无厌,内帑受到借助的烦扰,法制凋敝,实在是因为张尧佐。臣等认为,亲昵之私,圣人也不能避免,但能处理妥当,不造成危机,这才是有所得。”仁宗祭祀明堂,改命张尧佐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命他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赐他的两个儿子进士出身。包拯等又说“: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人们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皇帝的宠臣和执政大臣。因为皇帝亲近的人知道陛下没立太子,他们既有所私,没有不暗有所向的;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皇上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任命张尧佐的诏书下达那天,太阳阴晦,凶气氵蒙氵蒙,陛下应用大义决断,马上下令追夺张尧佐的官职。万不得已,宣徽、节度可选择一个授予他。这样,才合天意,顺人情。”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想要廷议,皇上不许。于是皇上下诏说:“近来台谏官请求罢免张尧佐的三司使,并说不能用他为执政,若给他美官,是合大体,朕采纳这种说法,才有此诏命。现在又认为不行,前后反复,按法应当罢黜。令中书戒谕他们。从今起言事官上殿,要先有圣旨允许。”当天,张尧佐辞去宣徽、景灵使,皇上允许。
三年秋,以审进妻卒,废朝。十一月郊礼毕,加检校太尉。四年,上亲征河东,审进与岚州团练使周承晋、德州刺史孙方进、成州刺史慕容福起皆上言愿率所部击太原。上以审进耆年,不许。五年,来朝。是岁,契丹寇边,出师捍御。上幸大名劳军,留审进警巡,都邑肃然。六年,复归陕,亲王宴饯,供帐甚盛。其年,就加检校太师。九年夏,上以审进年高,不当烦以剧务,授右卫上将军,奉给如故。
不久,张尧佐又以宣徽使的身份任河阳通判,王举正又三次上奏议论。此时吴育为判西京留台,河阳百姓的上诉有不答复的多告到吴育处,吴育在诉状末尾判定曲直。张尧佐畏恐,就按判词奉行。张尧佐被召回京,改镇天平军。去世后被赠为太师,赏给他家租赁居舍钱每日三千。
雍熙四年,复授静江军节度。端拱元年,上亲耕籍田,审进预其礼,恩赐弥渥,加开府仪同三司。是岁,卒,年七十九。上趣驾临丧,哭之恸,废朝三日,设次成服,亲王公主以下并诣其第举哀。赠中书令,谥恭惠。
张尧佐出身寒士,处世小心谨慎,十分通晓吏治,熟悉法律,因是外戚而被任用,很快就地位显赫,他贪恋恩宠,被世人所鄙视。他的儿子张山甫,任引进副使、枢密副都承旨。
审进镇陕二十余年,劝农敦本,民庶便之。虽居位节制,无骄矜之色,人推其醇厚。景德三年,追封京兆郡王,妻赵氏南阳郡太夫人。后赠尚书令。子彦钧、彦彬。彦彬至礼宾副使而卒。
他的堂弟张尧封,孝谨好学,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在石州推官任内去世。张尧封的二女儿,就是温成皇后。张尧封被赠官至中书令、清河郡王,谥号“景思”。
彦圭,起家六宅副使,迁翰林使。开宝五年,领信州刺史。六年,改领饶州团练使,俄加领本州防御使。从征太原,与曹翰、孙继业攻城西面。北征班师,命彦圭与孟玄喆、药可琼、赵延进率兵屯中山,坐市竹木矫制免算,责授洛苑使、饶州刺史,裁数日,牵复。余年,迁沙州观察使,出知定州。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浮生六记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