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辨第七十四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爱日,日不可得,学不可以辨。是故昔者先王学齐大道,以观于政。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诸侯学礼辨官政以行事,以尊天子;大夫学德别义,矜行以事君;士学顺,辨言以遂志;庶人听长辨禁,农以力行。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
公曰:“不辨则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信道必简。是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夫道不简则不行,不行则不乐。夫弈十稘之变,由九不可既也,而况天下之言乎?”曰:“微子之言,吾壹乐辨言。”子曰:“辨言之乐,不若治政之乐;辨言之乐不下席;治政之乐皇于四海。夫政善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亲之如父母;诸侯初入而后臣之,安用辨言?”
公曰:“然则吾何学而可?”子曰:“行礼乐而力忠信,君其习可乎?”公曰:“多与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备,而口倦其君则不可,而有明忠信之备,而又能行之,则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满于中而发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公曰:“请学忠信之备。”子曰:“唯社稷之主实知忠信。若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问之而焉也?”子三辞,将对。公曰:“强避!”子曰:“强侍。丘闻:大道不隐。丘言之君,发之于朝,行之于国,一国之人莫不知,何一之强辟?丘闻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若动而无备,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与知忠信?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外内参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义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则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备,毋患曰乐,乐义曰终。”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谷梁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三十六计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中说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