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间传
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斩衰丧服为什么要使用直麻做的首续和腰带呢?因为宜麻颜色黛黑,非常难看,所以用它来把内心的悲哀表现在服饰上面。穿斩衰丧服的人,其脸色深黑,就像直麻一样;穿齐衰丧服的人,其脸色浅黑,就像棠麻一样;穿大功丧服的人,其神情呆板;穿小功、绍麻丧服的人,其神情和平赏差不多。这是悲哀表现在脸色、神情上的不同。
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
穿斩衰丧服者的哭声,一口气哭下去,直到上气不接下气;穿齐衰丧服者的哭声,虽是一口气地哭下去,但上气还可以接着下气;穿大功丧胆者的哭声,听起来是时高时低,尾声从容;穿小功、绍麻丧服者的哭声,只要做出有悲哀的表情就可以了。这是悲哀表现在哭声上的不同。
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
居丧之中在和他人交谈时,如果是斩衰之丧,那就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如果是齐衰之丧,那就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可主动问人;如果是大功之丧,那就可以主动问人,但不可以发表议论;如果是小功、绍麻之丧,那就可以发表议论,但还不可谈笑风生。这是不同程度的悲哀在饮食上的表现。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酰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穿斩衰丧服的人,三天不进食;穿齐衰丧服的人,两天不进食;穿大功丧服的人,一天不进食;穿小功、绍麻丧服的人,两顿不吃任何东西。士人如果去帮助小敛,则暂停吃一顿。所以父母之丧,既殡以后,只喝稀粥,早上吃一溢米,晚上吃一溢米;而齐衰之丧在既殡以后,可以吃粗米饭和喝水,但不可以吃蔬菜瓜果;大功之丧在既殡以后,虽然可以吃蔬菜瓜果,但还不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小功、绍麻之丧在既殡以后,虽然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但还不可以喝甜酒。这是悲哀在饮食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酰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为父母服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就可以吃粗米饭和喝水,但还不可以吃蔬果瓜菜;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吃蔬果瓜菜;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就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大祥以后间隔一个月举行谭祭,谭祭之后就可以喝甜酒。开始饮酒时,要先饮甜酒;开始吃肉时,要先吃干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齐衰之丧,居垩室,芐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为父母守丧,孝子要住在倚庐里,睡在草苫上,拿土块当枕头,睡觉时也不脱首绖和腰带;居齐衰之丧,就要住在奎室里,睡在剪齐了边却没有扎缘的蒲席上;为大功亲属服丧,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睡在席子上;为小功、绍麻亲属服丧,像平常那样睡在床上也是可以的。这是悲哀表现在居处方面的不同。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
居父母之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就可以把搭建倚庐时所用的卧地之媚用柱子支起来,遮盖倚庐的草苫也可以稍加修剪,睡觉所用的草苫也可以换成剪齐了边却还没有扎缘的蒲席;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搬到奎室里去住,睡觉也可以使用席子;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搬到自己的寝室去住;再隔一个月举行樟祭,樟祭以后就可以像平常那样睡在床上。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做斩衰丧服所用的布是三升。做齐衰丧服所用的布,有四升的,有五升的,有六升的。做大功丧服所用的布,有七升的,有八升的,有九升的。做小功丧服所用的布,有十升的,有十一升的,有十二升的。做绍麻丧服所用的布,其经线的缕数是十五升布的一半,线缕经过加工,织成布后捶洗时不再加灰,这样的布就叫做绍布。这是悲哀表现在衣服方面的不同。
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縓缘,要绖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禫,禫而纤,无所不佩。
斩衰所用的布是三升,但在虞祭、卒哭以后,其受服所用的布就是六升,丧冠所用的布就是七升。为母亲穿的孝服所用的布是四升,但在虞祭、卒哭以后,其受服所用的布就是七升,丧冠所用的布就是八升。虞祭、卒哭之后,男子要去掉麻腰带而换成葛腰带,葛腰带是用四股线拧制而成。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改戴练冠,中衣也可以换成练衣,并且领子上带有浅红色的镶边,但男子的葛腰带还不能除掉。男子除丧是从首经开始,妇人除丧是从腰带开始。男子为什么要先除首续呢?妇人为什么要先除腰带呢?因为首续在男子的丧服中最为重要,而腰带在妇人的丧服中最为重要。除去丧服的时候,先要除去最为重要的部位;正服重丧,又遭轻丧,需要为轻丧改变丧服的时候,那就只能改变较轻的部位。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孝子就可以头戴用白色生绢所制的冠,冠缘又用白绩镶边,身穿麻衣。再隔一个月举行谭祭,樟祭以后就可以戴用黑经白纬的布所制的冠,无论什么装饰也都可以佩带。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正服重丧,又遭轻丧,为轻丧而改变重丧之服,为什么要改变重丧较轻的部位呢?如果正在服斩衰之丧,在虞祭、卒哭以后,又遇上齐衰之丧,这时候,因为男子的较轻部位在腰,就可以戴上齐衰的麻腰带以包括斩衰的葛腰带;而妇人的较轻部位在首,就可以戴上齐衰的麻首续以包括斩衰的葛首续;而男子的重要部位在首,就可以保留斩衰的首经不变;而妇人的重要部位在腰,就可以保留斩衰的腰带不变。如果是在斩衰之丧的一周年以后又遇上大功之丧,那么,在后丧卒哭之前,无论是男子还是妇人,都戴着麻首经和麻腰带,这叫做重麻;在后丧卒哭之后,无论是男子还是妇人,都又改为葛首经和葛腰带,这叫做重葛。如果原来正在服齐衰之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又遇上大功之丧,那么,男子就要以后丧的麻腰带换下前丧的葛腰带,而头上仍戴着前丧的葛首纽。这叫做麻与葛兼而有之。斩衰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续改为葛纽,其葛纽的粗细与齐衰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经相同;齐衰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纽改为葛续,其葛经的粗细与大功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纽相同;大功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纽改为葛纽,其葛纽的粗细与小功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纽相同;小功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续改为葛续,其葛经的粗细与练麻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纽相同。既然有此相同,那就可以既服前丧的葛,又服后丧的麻。兼服麻葛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丧服的重要部位,仍服前丧的葛,而对于丧服的次要部位妥则改为后丧的麻。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