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燕义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古代周天子设立的官职,有一种叫庶子。庶子官负责管理由诸侯、卿、大夫、士的儿子组成的部队,掌管对他们的戒令和教治,辨别他们的等级,确定他们的朝位的位次。国家有大事,就率领他们到太子哪里去,听凭太子任用。如有战事发生,就发给他们兵车和盔甲,编成队伍,设立各级军官,按照军法进行管理。因为他们直属于太子,所以就不再接受司马的征调。国家有谣役等事,就把这些贵族子弟单独编队,使他们修养品德,力学道艺。春天把他们聚集在太学,秋天把他们聚集在射宫,考核他们的学业,根据成绩的优劣,决定他们的进退。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适之义也。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诸侯宴饮群臣的礼仪是这样的:国君站在阼阶的东南方,面朝南向卿作揖,使卿近前,卿稍北进,然后面朝西而立;国君又揖请大夫近前,大夫也都稍向北进,面朝北而立。这是要确定群臣的位置。国君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居于主位。国君单独升堂站立在自己的席上,面朝西方独自站立,这是表示没有人与他匹敌的意思。分设宾主,这是酒宴上的礼节。国君让宰夫代表自己向宾客敬酒,这是因为参加酒宴的臣下不敢与国君行对等的礼节。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是因为不这样容易产生臣与君同尊的嫌疑,因而这是避嫌疑的意思。作为臣下的宾客进入庭中,国君就走下一级台阶,这是表示对宾客以礼相待。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旅酬时,国君首先举杯向宾客劝酒,一接着饮国君特赐的酒客在饮酒之前都要下堂向国君行再拜稽首的大礼。国一君谦让,小臣前去阻止,于是宾客和臣下又升堂再拜稽首,完成拜礼。是表明臣下应有的礼数。国君以再拜作为答礼,礼无不氛这是表明君上应有的礼数。臣下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国立功,君上一定要以爵位和傣禄作为回报,这样臣下就会都乐于竭尽其能去立功,因此就国家安宁、国君安宁。礼无不答,意思是说,作君上的不会让臣下白白地效力。君上必须说明了正道以引导百姓,百姓跟随引导而取得收获,然后国家抽取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其结果是君上用度充足,百姓生活也不匮乏。所以上下和睦亲密,没有互相怨恨。上下和睦亲密,互相没有怨恨,这正体现了礼的作用。这就是君臣上下的大义。所以说,燕礼是用以表明君臣大义的。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宴饮时坐席的设置是这样的:宾席在户墉之间,上卿的席位在宾席之东,小卿的席位在宾席之西,次于上卿;大夫的席位在小卿之西,又次于小卿;士与庶子,堂上没有席位,在昨阶下依次站立。饮酒时,宰夫代国君为主人,先给国君敬酒,国君饮过之后,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卿,卿饮过之后,也举杯向大家劝饮;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大夫,大夫饮过之后,又举杯向大家劝饮;然后宰夫又献酒给士,士饮过之后,又举杯向在座的人劝酒;最后才是给庶子敬酒。席前所陈之撰:国君和宾席前,俎肉、脯酿、庶羞皆有;卿大夫席前,有脯酿、庶羞而无姐肉;士以下,唯有脯酸而已。席位有尊卑,献酒有先后,肴撰有多少,这些都是用来表明贵贱有别的。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儒家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