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中国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三国曹魏·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代·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北宋·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北宋·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北宋·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代·明太祖: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代·魏源:①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②《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民国·严复: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民国·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民国·林语堂: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毛泽东:《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郭沫若:《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国际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①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②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美国学者蒲克明:《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英国哲学家克拉克: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号: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