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薛仁贵,,名礼,绛州龙门人,中国唐朝贞观年间的著名将军。年少时,家境贫贱,以农耕为业,娶妻柳氏。贞观末年,因为唐太宗下令远征高丽,将军张士贵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贵应募从军。在安市城阻击援军时,骁勇善骑射,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击败了高句丽莫离支将领高延寿的20万大军。自此得到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赐马二匹,绢40匹。
唐高宗显庆三年,薛仁贵辅助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在贵端城攻破高句丽,后来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被封为左武卫将军。
乾封元年,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高句丽慰纳,却被袭击。反击高句丽后,被授为右威卫大将军。开耀元年,出任瓜州长史。不久,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曾击退突厥阿史德元珍。最终于永淳二年病逝。享年70岁。身故后,朝廷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之名,为幽州都督,还特别制造灵舆。护送遗体归还故里。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卒于唐永淳二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句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句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及唐征高句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征高句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勣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林公案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