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李靖阴山破突厥
是日又遣人来请和,帝许之,乃斩白马,与颉利歃血誓盟于便桥之上,突厥遂引兵退。萧瑀请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计安在?”
太宗曰:“朕见突厥之众,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以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结怨既深,所损甚多。虏或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也。故卷甲韬戈,陷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必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俟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卿知之乎?”瑀拜谢曰:“陛下神机妙算,非臣等所及也。”
是日,帝带领一行人马还朝,群臣称贺,大排筵宴,赏劳将士。正饮酒间,忽报代州都督张公瑾来见,奏曰:“突厥急思归计,乘势追之,无有不胜,何为不令追袭也?”太宗曰:“颉利亦能用兵,使军马退,必于险处埋伏,以防追兵。吾若追之,正中谋计,不若纵他远去,以缓计图之,使虏不提防也。”公瑾曰:“今虽受盟,其心暴狠,若不剿除,终为后患,况有可取之理。”太宗曰:“何以知其可取?”公瑾曰:“臣知颉利纵欲逞暴,诛其忠良,匿其奸佞,一也;倚众为国,今薛延陀诸部况又背叛,其势必孤,二也;突利之典兵者,皆得罪而不能容,三也;塞北不毛之地,天寒霜早,糇粮之绝,四也;疏其族类,亲委诸胡,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中国之人入北,所在啸聚,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突厥有此六败,是以知其可取。”太宗曰:“颉利既请和亲,又从而讨之,恐失信于外国。”公瑾曰:“昔汉高祖与项羽盟于洪沟,既而高祖袭之,一战成功。况虏无父无君之地,何以信为?乘今军饷丰足,人马威猛,兵至一鼓而灭矣。”帝闻之大悟曰:“卿言金玉论也。”遂封李靖为都总管,张公瑾、李世绩为副总管,薛万彻为先锋,点起大兵十五万,克日潜出长安,杀奔马邑,来收定襄。其于柴绍等皆分道进发。
却说突厥颉利听知唐兵至,星夜差人飞报各部落提兵接应。颉利遂陈兵设将,已待兵到。人报唐兵己到白道,颉利提兵迎之。唐先锋薛万彻出马大骂:“野臊狗奴!今大兵百万,战将千员,分二十余队,已到汝国,汝不归降,犹然抗拒?”
颉利大怒,提枪自战万彻,万彻败走,颉利提兵掩击,赶至二十余里。锣声响处,一军摆开,旗号分明,唐将柴绍出马接战。
颉利曰:“此辈非吾敌手。”战上数合,绍又败。颉利纵兵追赶,又至十里山坡,后鼓声大震,当先一军截出,旗号分明总管李靖。颉利已赶二十里,人困马乏,又逢生力军,颖利与靖正战之间,忽本队后军锣响大震,颉利急退,突利曰:“休在此恋战,后面李世绩引兵犯碛口,诸寨尽皆烧毁,从后赶来。”
颉利大惊,遂命副将军令狐易牙立旗号与李靖相持,颉利撤军奔回碛口。果见各寨烟火未灭,正遇李世绩,两马相交,颉利大败而走。及回到半路,副将易牙已被李靖杀败而回。颉利见四下唐兵势大,引人马走于铁山,倚山下寨。忽流星马报唐兵已自打破阴山,各酋长率众亦降唐矣。颉利大惊,下令拔寨尽起。前军报道:“张公瑾绝住归路山险要,下一大寨,唐兵皆屯贺人山下。”颉利叹曰:“败兵至此,进退无路,此上天实亡我也。”突利曰:“唐兵拒塞贺人山,令吾首尾不能相救,可走山后鹓鹈泉道,直奔北部苏尼失处,借其雄健人马,来复数郡之地,未为迟也。”颉利然之,提兵入鹓鹈泉,欲逃北部。奸细探知,飞报与世绩。世绩惊曰:“若走苏尼失处,吾兵无能为也。”遂令王道宗引兵追之。颉利约行二十里,细作报来:后面唐兵已来追了。颉利便交后队作先锋,奔贺人山,果有追兵拦挡,被颉利烧尽寨栅而过。比及唐人知时,提兵急回,颉利已过半日了。王道宗仍来追之,颉利兵过山下,趱程而进。前面鼓声大震,一军来到,乃唐行军总管张宝相也。宝相策马提枪大叫:“颉利!吾等多时,汝可早降,免汝一死。”颉利大怒,纵马提枪战之。战不数合,前面苏尼失之兵,后面唐兵皆至,四下围住,颉利、突利皆受执。
原来苏尼失先受世绩私赂,惧唐天威,乃举众来降,恰好于此相遇,合兵一处。靖等既擒颉利,押送长安,遂下令班师,奏凯还朝。是时太宗正在顺天楼与群臣讲论政事,忽报李靖破突厥,执颉利等还朝,萧绩进曰:“此等人从夷狄至此,可叫见大国气象。”帝曰:“汝言正合朕意。”于是盛陈文物,威仪整肃。不移时,诸将拥颉利等来见,拜于地下,不敢仰视。
颉利偷目觑之,果然衣冠济济,剑佩跄跄,与夷狄大不同侔,暗称喝彩。帝令释其缚,问颉利曰:“汝负盟入寇,每夸强盛无敌,今日何为被擒?爰居突厥,曾见此威仪否?”颉利曰:“陛下天威严重,臣乃井底之蛙,何窥见天日乎!”帝曰:“此言诚是也。据汝累犯朕境,理合赐死,为汝每自请盟,可以原赦,赐汝太仆寺居住,月给俸米,以待听用。”颉利再拜谢恩而退。帝加李靖为光禄大夫,其余出战将士论功升赏。宋贤范菊轩有诗赞云:当年李靖远夷征,不亚孔明善用兵。
颉利成擒皆仰德,唐朝谁敢与齐名。
虏烟影里旌旗现,瘴雨声中鼓乐鸣。
妙用鬼神应莫测,凌烟阁上说先生。
当时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征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人。帝问群臣以何策区处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