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遭诬陷无辜被逮 得真情奋勇缉凶
遭诬陷无辜被逮 得真情奋勇缉凶
且说竹镇集萧成记鱼行中惨杀四人,前回早已叙明,是镇江后帮粮船头阎大汉及水手丁朋铃、王七、韩老等四人所杀,何以萧金生向林公拦舆喊冤,状词中说是湖州帮头王安福所杀?
因写状人根据翠和报告,当然不负责任。那翠和与王安福面不相识,都是阎大汉素与湖州帮积下深仇,存心诬陷,自与翠和有了私情,翠和问他姓名,他就谎称我是湖州粮船帮头王安福,翠和信以为真,故等到写状时,翠和见父嫂被杀,事关重大,不得不直说了。林公既无先见之明,何从得悉个中真相,当下收状回辕,亲笔书写密札,着常镇道李彦章密拿湖州帮头王安福解辕。那王安福年纪已有四十多,少年时候也是凶悍绝伦,近年来抱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平生最喜杯中物,素来不贪女色。此次回空南归,仰仗林公先事预防,把挟仇的帮船分道而行,并且每段派有武职人员,带兵弹压,所以一路很平安的由横闸进口,行抵丹徒县境泊夜。不料常镇道派干役童茂,到船传唤王安福进署问话。安福自以为安分守己,跟着童茂到道台衙门。彦章传到签押房,向他问明姓名年岁,然后说道:“巡抚林大人有密札来要你,你到行辕中去候审罢!”说着派八个亲兵,把王安福解到林公行辕。林公升堂提讯,问过姓名年岁 籍贯,见他面貌很诚实,不像杀人凶首,便向他问道:“你停泊在竹镇集的当儿,为什么要把萧成记鱼行中的年轻媳妇杀死,连伤四命,苦主已在本部院案下告发,快快从实供来!”王安福听了这一番说话,如闻青天里霹雷,极口呼冤道:“青天大人在上,小民的船只确在竹镇集停泊过四天,至于杀死萧家四命,实在不晓得,这必是仇帮有心诬陷,恳求大人详细查察,以求水落石出。”林公又问道:“你们帮中水手人多,作兴水手们瞒了你干了这件案子,你至今尚未知晓,也是有的。”安福供道:“我们湖州帮人数虽然众多,过分凶悍的水手早已剔除,偶然和人打架是有的,至于持刀杀人,却向来从未有过;因为我们船上,不准有人私带刀枪,既无利刃,当然不能杀人。小民遭此诬陷,性命攸关,还求青天大人明鉴!”说时伏地叩头如捣蒜。林公吩咐带去,暂交丹徒县看管,俟查明案情,再行定夺。安福又叩了三个头,立起身来,跟着当差的到丹徒县奇监。林公饬差到竹镇集,把原告萧成记鱼行中的男女一并传来,与被告对质。萧金生就挈同母、妹,跟着来差渡江,到行辕候审。公差到签押房禀复,林公立刻升堂,一面饬提王安福到案,叫他假充看审闲人,站在堂下,一面先提原告金生上堂,问他案情。金生供道:“当时民人到乡间养鱼人家接洽进货,直到家中派人前来报信,方知父亲和老婆及两个伙计,皆于前晚被粮船水手杀死。”林公又问道:“如此说来你既未曾目见杀人凶首,状子上岂可任意乱写?”金生供道:“胞妹翠和在家亲眼看见,民人根据胞妹口述而写的。”林公命他退立一边,又提翠和上堂。林公见她修饰得妖妖娆娆,举止轻薄,一望而知是个轻贱女子,先向她问明年岁及已否出嫁?翠和照实供明。
林公听她供称二十一岁,尚未对亲,照她的言词举止,老练异常,全然不像黄花闺女,就问道:“杀人凶首就算是你亲眼看见的,却又何从而知他是湖州帮头王安福呢?”翠和供道:“湖州帮船停在我家屋后四五天,小女子无意中询问帮头姓名,他自称叫王安福。”林公说道:“如此说来,你与王安福是认得的了。现在本部院已把王安福捉拿到案,此时亦在堂上,着你在观审人众中,去指明哪个是王安福。事关人命,非同儿戏,你须得仔细认清,如有妄指,须不稳便。”翠和就退到左边,把站堂执事亲兵及观审人逐一细看,只是摇头说没有!再走到右边,仔细打量了一回,也说没有!林公到此知道其中另有曲折,便先指一公差向翠和问道:“这个是不是王安福?”翠和注视了一回,答称不是。林公见王安福就立在侧首,就指着王安福向翠和问道:“这一个是不是杀人凶首?仔细认来!”翠和望了一眼答道:“益发不是了!杀人凶首只有二十多岁,光面无须,他是麻面乌须,年纪也老少悬殊,怎说就是王安福?”
林公大怒道:“你和王安福见面不相识,何得诬陷他是凶首?从实供来,免受刑罚。”翠和连忙跪地供道:“小女子怎敢诬陷王安福,不过当日停泊在行后的那个帮首,自己告诉我他名唤王安福,后来看见杀死父亲的,就是那人,或者有两个王安福,也未可知?”林公就命安福与翠和对质。翠和只说这个并不是凶首,也向来不曾见过。林公道:“此人便是湖州帮粮船头王安福,经你哥哥将他告下,本抚就将他传到,他既非杀人凶首,不能拖累无辜。”林公就向安福说道:“现在准你无罪开释,且退过一边,少顷另有公事向你查询。”安福叩谢,退立一边。林公又向翠和追问道:“你是鱼行闺女,如何与素不相识的粮船水手攀谈讲话,通名道姓起来?此中当然另有别情,从实招来,免受刑讯。”翠和道:“因水手天天到行中买鱼,故尔和他接谈,才晓得他姓名。”林公笑道:“如此说来,你是在行照管生意的了!你们行中共有多少主顾,你可一一知道他们的姓名?好一个善于管主顾的女子,还不将过去真情从实供来。”翠和被林公如此一逼,弄得目瞪口呆,只是叩头。林公见她情虚,便笑说道:“你的父亲与嫂子虽然不是你亲手所杀,却是在你身上死的,故你实是本案的罪魁祸首,本部院已访察清楚,你再不把实在情形供明,叫你皮肉受苦!来,看大刑侍候。”两旁执事一声吆喝,大家揎拳捋臂,只待动手。翠和虽然老练,究竟未曾见过这种世面,早已吓得魂飞天外,面如土色,叩头说道:“大人开恩,待小女子实供便了。”说到这里,却又涨红着脸,半晌说不出话来。林公明知她羞于自暴私情,暗想她究竟是个闺女,在法堂上理该留还她些体面,就向她说道:“你要替父亲伸冤,快把凶首的面貌详细供来,共有几个人动手帮凶,以外不必多说。”接着传王安福到案下,向他说道:“你是粮船帮中的前辈,各帮头的面貌,必然多所知晓,你站立一旁听仔细了。”安福答应一声,仍然站过一旁。
当下翠和就供道:“杀我父亲的凶首,年纪约摸二十六七岁,七尺向外,淡黄脸膛,扫帚眉,三角眼,招风耳,塌鼻梁,尖嘴削腮,面上还有几点麻斑,这个就是自称湖州帮首王安福的。
杀我嫂子的凶首,是个黑脸大汉,年纪约摸三十向外,生得獐头鼠目,右边面颊上有个刀疤的;还有杀死我们两个伙计的,一个是五短身材,黑面孔,缺嘴;还有个瘌痢头,青面孔,这四个人都是拿着钢刀杀人的。究竟他们真名实姓却不知道。”
林公向王安福问道:“你可有些端倪?”王安福说道:“禀大人,这四个凶首,小民都相认识,杀死萧成德的极像镇江后帮帮首阎大汉,还有三个都是他船上的水手,叫做丁朋铃、王七、韩老,照她所供相貌,大致不致有误。至于他们所以冒小人姓名,也是有缘故,因为从前姓阎的强抢人家女子,被小人阻止,因此结下仇恨,今番有心诬陷我,幸遇青天大人秦镜高悬,不曾被累,小民情愿做眼线领捉。”林公听说,便道:“如此甚好。”马上派旗牌带了公事,同王安福径往鲇鱼套去见过镇江营参将,着即就近拿捉阎大汉等一干人犯。一面吩咐退堂,着原告明日候审。金生就同母、妹退出,投寓安歇。
且说镇江前后帮船归次,并不在鲇鱼套,林公为防他们与浙江帮船半途相通,冤家路狭,又要寻仇械斗,特命镇江帮先进鲇鱼套寄泊,该处为浙船不经之地,等浙江帮船由运河全行出境后,然后命镇江帮船开归兑粮水次,以免寻仇互斗,并委参将继伦带兵驻扎鲇鱼套,以资弹压。此次回空帮船,经林公防患未然,绝无仇杀案件发生。再说镇江营参将继伦,接到林公的公事,马上不动声色,命王安福做眼线,到粮船上把阎大汉、丁朋铃、王七、韩老等,一起拿住。阎大汉料必是东窗事发,兼之有一排步兵站立岸上,料难拒捕逃遁,只好束手就缚,由继伦带队押解巡抚行辕。林公传齐原告,升堂审讯,先提阎、丁、王、韩四犯上堂,问过姓名年岁及粮船帮名,次提萧翠和上堂指认凶首。翠和走到堂上,瞥见阎大汉跪在案下,就向林公禀道:“这个正是杀死父亲的凶首,自称王安福的。”接着把丁朋铃、王七、韩老逐一指明。林公命她退过一边。然后严讯阎大汉等,四犯无可抵赖,只得承认。林公又追问他们历年来做过多少案子?大汉心想,供认一案是死罪,供认百家也是一个死罪,好汉做得清脱又何必抵赖,想到这里,从容地供出二十六起械斗仇杀重案,丁朋铃、王七、韩老等,也各直认犯过血案若干次,林公命四犯画供,钉镣寄监。原告和王安福叩谢退出。林公退堂,拟就四犯罪大恶极,处以就地枭斩,次日恭请王命,把阎大汉等四犯,押赴出事地点,枭首示众。
要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