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 纣宠姐己丧亡商
纣宠姐己丧亡商
却说帝乙后莫氏崩,无嗣。妃伊氏生三子,长即微子启,次微仲衍,皆大贤。帝乙见伊妃贤明,即立为后,又生一子名受辛,刚勇好色。一夕帝后赏月,三子侍立,更阑而散。伊后奏帝乙曰:“妾每观受辛,不如微子,他日无以嫡庶之分,而立受卒,以误天下大事。”帝曰:“爱卿贤哉,贤哉!我今年老,正为此事心中不定,既然所商,朕于明日与百官言之,立微子为太子。”
早朝,帝乙升殿,群臣朝参毕,帝曰:“朕生三子,惟微子启贤,欲立。伊后商之,所见皆同。立微子启为太子,以传殷国,卿等无得别议。”御弟比干、箕子奏曰:“立微子,天下万世之至公也。”有臣大史司马政刘德、费仲、季且等据法争之曰:“圣上有嫡子受辛不立,何私爱于启,以乱祖训?”帝曰:“皆一母所生,何分嫡庶?”众臣又奏曰:“虽是一母所生,先为妃生者,长亦庶子。后为后生者,幼乃嫡子。我主决不可废嫡立庶。”帝不悦,抱闷而退,遂得病沉重。伊后奏曰:“主上待众臣入宫问安,必言立太子之事,无被众臣所误。古云知子者,莫如父母。主上岂不知子之贤愚,而听迂腐执一之见?”帝曰:“然。”
次日众臣问安,帝曰:“卿等当以天下为大事,不可以嫡庶坚执,信小义而损大事。”众臣争执,务立受辛为太子。帝命众臣且退,宣比干入寝宫,告说:“受辛临位,恐失先烈。众臣硬执,卿其如何?”干奏曰:“臣荐一人辅佐之,同掌天下庶务,万无一失。”帝曰:“何人?”干曰:“此人论阴阳,晓天地之机,通坟典,法羲皇之礼。治万民,社稷当安,掌兵权,华夷率服。据孝行善,素得父母欢心。凉忠酞为,直可军国无虑。九重有不善,敢直言舍命,誓不苟活偷生,见居岐山之地,官封西伯侯爵,姬昌是也。”帝曰:“闻名久矣。”即遣使去宣。西伯承命,入后宫辞母太妊,随使入朝。
一日到了朝歌比干邀同入内。近臣奏知,帝命宣来,二人见驾:
红光罩定真英主,紫气遮围大圣人。
八百余年开创祖。三分有二尽忠臣。
西伯、比干望帝乙拜舞礼毕,帝曰:“御弟举卿忠荩,朕长子微子启颇贤,本欲立之,奈众臣不从,必立三子受辛,特宣卿来,同理后朝大事。”西伯曰:“臣一人不能独辅,转举二人同辅。”帝曰:“二人是谁?”昌曰:“此二人正直无私,文武兼备,真军国之大才,朝廷之硕辅也。一卫九侯,一濮鄂侯,二人见在朝外,无宣不敢来见陛下。”帝曰:“宣来。”二人见驾礼毕,帝观三人皆君子,心中大喜,谓曰:“卿三人闻见广博,谙练宏深,朕授汝重托,卿等勿辞。”三人同声应曰:“委臣赴汤蹈火,亦不敢辞。”即封西伯侯大冢宰,卫九侯大司徒,濮鄂侯大司寇,进三公之位,命辅东宫。三人谢恩出。内帝与伊后言之,后曰:“受辛既立,三人谏不能听也。”果后有先见之明。帝乙不觉痰壅,一时气绝,在位三十有七年而崩。太史费仲等,即立受辛焉。
却说纣王受辛于丁巳年即位,为人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自以谓天下皆出于己之下。生得身长丈二,腰大十围,面如烈火,目若朗星,唇似朱涂,齿排齐玉。自登基之后,奢华不息,贪色无厌。
当时天下大小诸侯共八百余国,一年一贡,二年一聘,三年一朝。殷纣七年癸丑,天下诸侯,合当朝觐,各资本国土产奇珍异物上贡,有四总侯率领。纣王升殿,聚集两班文武,有太师比干,太傅箕子,太保微子,大夫商容、胶鬲、祖伊、梅伯、雷同,蜚廉、恶来、费仲等,朝参礼毕,四总侯出班,乃东伯侯姜桓叔,见为皇丈,西伯侯姬昌,见在辅国,北伯侯黄飞虎,见为国舅,南伯侯崇侯虎等,进各国之贡。纣观之大悦,命设宴待众诸侯,教匠以象牙为著。箕子叹曰:“彼今以象牙为著,不久必不用瓦器以盛黍稷。若其不节,国用必竭,竭则必货民财。民心一变,国必不保,将如之何!”果又教作犀玉之杯。心惟好色,朝夕宴乐。不用菜豆之类,不穿毛裘布素,惟锦衣绣袄。九重造高台广室。
却说南伯侯崇侯虎与冀州侯苏护有隙,知纣王好色,欲要君宠,乘间奏曰:“臣闻苏护有女名妲己,天姿国色,嫦娥不过如是。我主可发旨,取入宫中,以充掖廷。”纣王闻得此奏,满心欢喜,即发旨命苏护送女入朝。苏护回国,将女送至恩州驿。妲己宿于正堂,至夜半,有一金毛粉面九尾狐,魅死妲己,尽吸其精血,脱其形容,而卧帐中。合该商朝数尽,次日苏护只说是己女,催夫马送入朝歌。
纣王一见,喜不良胜,宠之甚厚,惟言是从。妲己所好者贵之,所恶者诛之。使师延作朝歌北鄙之音,舞靡靡之乐。造百人床,作长夜宫,建摘星楼,为琼台玉宇,七年乃成,疲苦万民之力。狗马奇物,充满宫中。厚赋敛,以实鹿台之财,盈巨桥之粟。筑沙邱苑台邢台。纣自得妲己之后,不理国政,连月不朝,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相逐其间,宫中为长夜欢乐。
纣王十一年,三公在朝,见纣惨刻,百姓怨望,诸侯多叛。卫九侯女,为纣元妃,不喜淫乱,纣听妲己之谮,杀之,而醢九侯。濮鄂侯争之,并醢鄂侯。妲己奏曰:“诸臣谏者,为诛轻罚薄,故威不立。可制炮烙之刑,铸以铜柱,内以炭火,外以膏涂,使有罪者,缘柱而抱之,顷刻骨肉焦烂。又为熨斗,以火烧热,使罪人举之,双手炙落。”纣与妲己以为笑乐。
西伯侯闻之,叹息曰:“三公已死其二,吾何独生乎!”立意入朝进谏,诸公子谏阻不听,径至朝歌。比干接着,问:“公此来为何?”西伯曰:“主上无道之甚,昌来谏之。”干曰:“惜主上不能受耳。且谏净者诛,谄谀者荣,公岂不知之?”西伯曰:“老夫八旬有余,纵批鳞而死,实所愿也。敢羁縻爵禄,以贻诸大夫羞哉!誓不以西岐为念矣。”比干与箕子、微子、微仲、商容叹服:“此公真疾风中之劲草,烈火内之精金也!”
纣王设朝,文武班齐,俱皆见驾。搢笏拜跪,朝参礼毕,奏曰:“西伯侯爵臣姬昌上奏陛下垂鉴:臣闻伊尹之训曰:君有过而臣不谏,非忠也。臣畏死而不谏,非直也。”又对众官曰:“举朝文武听着,臣闻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语者,人之文也。天失其文,则有昃蚀之变。地失其文,则有崩塌之灾。人失其文,则有殒灭之患。故口为言语之门户,舌为门户之关钥,钥动则门户开,开则言语出,出言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不善,则千里远之。言失于己,取辱于人,情发于近,流播于远,是以君子慎其关钥。开钥在口,譬如锋剑,敛不可动,稍动其锋,必伤喉舌。言出害随,非止锋剑,计其所伤,不慎喉舌故也。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人之口舌,祸患之宫,亡灭之府。言出祸入,语失身亡。身亡不可复存,言出不可复入。一言可以存身,一言可以丧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国,念臣姬昌不风不魔,千里而来,冒死阙下,呈诽谤之言,进讪谏之语,岂不自知夷宗灭族之祸?然臣百死不避者,实愿陛下改已遂之过,开自新之途。非臣能言,在圣君善听耳。”纣王曰:“朕有何过,卿当细说。倘有中节,朕亦改之。”西伯曰:“愿陛下释今以往,罢摘星楼戏宴,毁长夜宫淫乐。散鹿台之财,以赈贫乏。发巨桥之粟,以济饥寒。劈百人床,拆九市宫,填酒池,撤肉林,去炮烙刑,表忠谏墓,如此则天下常为殷有矣,不然家破国亡,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已矣!”纣王曰:“姬昌毁朕太甚,命武士金瓜锤死!”比干、箕子、微子抱住西伯曰:“臣等愿与西伯同死!”廷诤不已,崇侯虎谮曰:“可将西伯囚于羑里汤阴。闻彼阴阳术数甚灵,看其何日可出。”纣准奏,西伯被囚,演易数于羑里。
长子伯邑考,大夫太颠、闳天、散宜生,知纣贪货好色,乃求有莘氏之美女,有熊国之九驷车,骊戎国之纹马,及珍宝奇异之物,贿托劈臣费仲而献之。纣见美女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伯邑考得罪妲己,醢之,赐食西伯。西伯佯不知子肉,得赦回国。纣十有三年,西伯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之刑。纣许之。西伯被囚七年,广修德政,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诸侯叛纣多归之。
纣愈淫乱,杀僇谏臣,西伯三聘子牙于渭水而归,尊为尚父,号曰太公。子牙曰:“姜尚乃东海鄙人,渭滨钓叟,纣王弃而不用。学无资身之策,力无折枝之能,年已垂老,敢烦主公出见无用之人,尚愿致其身,以竭残喘之力,报主公万一。”西伯深谢。
一日西伯有疾,武王、太公、周公、召公慰问,曰:“父王宜宽心,频服药饵。”文王曰:“予老矣,又兼此沉疴,必不起也。”乃命武王至前,嘱曰:“几事尤当尊信太公,汝宜小心谨慎,不坠先人之业可也。予闻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予为三公,进无所补,退无所裨,不忠之罪,岂能免乎!”武王泣曰:“纣王昏乱,拒谏饰非,父王谏净不入,何自愧不忠!”文王曰:“第予殁后,切勿葬予骸骨。且勤兵牧野,威谏朝廷,使之速改前非,以安殷邦,以救天下万民之苦,庶几尽吾补报心也。”年九十七而薨。
史臣断曰:太史等据法争力,独不知尧舜之传天下乎!尧之子丹朱不肖,尧以天下为重,不肯私于己,择舜以传之。舜子商均亦不肖,不私于己,择禹传之。古之圣人,皆择才德以任大位,而不敢露其不善之心。众臣奏尧立丹朱,尧曰:朕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何太史苦以嫡庶之分,而立受辛以误天下。帝乙、伊后不可谓不知子者,亦贤君贤后也。太史若不执愚见,任帝乙立微子启,则殷国奚至于灭哉。殷之灭,罪不在受辛,罪在太史等众口嗷嗷咻咻之不通也。今之朝臣,不识大义,宁缄口勿言之,可笑。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素书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