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褒锡
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进《老子》。诏刘德明与之辩论,于是诘难蠭起,三人皆屈。高祖曰:“儒、玄、佛义,各有宗旨,刘、徐等并当今杰才,德明一举而蔽之,可谓达学矣。”赐帛五十疋。时有国子司业盖文达,涉经史,明三《传》。窦抗为冀州,集诸儒士,令相论难。时刘焯、刘执思、孔颖达、刘彦衡旨在坐。既相酬答,文达所言,皆出其意表。窦大奇之,因问:“盖生就谁学?”刘焯对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焯为师导。”窦曰:“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也。”
贞观末,房玄龄避位归第。时天旱,太宗将幸芙蓉园以观风俗。玄龄闻之,戒其子弟曰:“銮舆必当见幸。”亟使洒扫备馔。俄顷,太宗果先幸其第,便载入宫。其夕大雨,咸以为忧贤之应。
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河间王孝恭、蔡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搩、胡公秦叔宝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太宗亲为之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及侯君集谋反伏诛,太宗与之诀,流涕谓之曰:“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
魏征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隋末为道士,初仕李密,密败归国。后为窦建德所执,建德败,委质于隐太子。太子诛,太宗稍任用,前后谏二百余奏,无不称旨。太子承干失德,魏王泰有夺嫡之渐。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征。我遣辅太子,用绝天下之望。”乃以为太子太师,征以疾辞。诏答曰:“汉之太子,四皓为助。朕之赖卿,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宅无堂,太宗将营小殿,辍其材以赐之,五日而就。遣使赍以素褥布被赐之,遂其所尚。及疾亟,太宗幸其弟,抚之流涕,问其所欲。征曰:“嫠不恤纬,而忧宗社之陨。”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气,善得人主意。身死之日,知与不知,莫不痛惜。
李纲詹事,隐太子尝至温汤,纲以小疾不从。有进鱼者,太子召饔者鲙之,时唐俭、赵元楷在坐,皆自言能为鲙,太子谓之曰:“飞刀鲙鲤,调和鼎食,公等善之。至于审谕弼谐,固属李纲矣。”于是送绢二百疋以遗之。数谏太子,郁郁不得志,辞以年老,乃乞骸骨。
高宗初立为太子,李绩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自绩始也。太宗谓之曰:“我儿初登储贰,故以宫府相委,勿辞屈也。”绩尝有疾,医诊之曰:“须龙须灰方可。”太宗剪须以疗之,服讫而愈。绩顿首泣谢。他日,顾谓绩曰:“朕当属卿以孤幼,思之,无逾公者,往不(负李)密,岂负于朕哉!”绩流涕而致谢,噬指出血,俄而沉醉,解御服以覆之。
唐九征为御史,监灵武诸军。时吐蕃入寇蜀汉,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累战皆捷。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命管记癌丘均勒石于剑川,建铁碑于滇池,以纪功焉。俘其魁帅以还。中宗不时加褒赏,左拾遗呼延皓论之,乃加朝散大人,拜侍御史,赐绣袍、金带、宝刀、累迁汾州刺史。开元末,与吐蕃赞普书云:“波州铁柱,唐九征铸。”即谓此是也。
开元初,左常侍褚无量与光禄卿马怀素隔日侍读。诏曰:“朕于百事考之,无如文籍;先王要道,尽在于斯。是欲令经史详备,听政之暇,游心观览。”无量等奉诏整理内库书。至六年,分部上架毕,制文武百官入干元殿东廊观察,移时乃出。于是赐无量等束帛有差。
贺知章,自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一日并谢二恩。特源干曜与张说同秉政,干曜问说曰:“贺公久着盛名,今日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说对曰:“侍郎自皇朝已来,为衣冠之华选,自非望实具美,无以居之。虽然,终是具员之英,又非往贤所慕。学士者,怀先王之道,为缙绅轨仪,蕴扬、班之词彩,兼游、夏之文学,始可处之无愧。二美之中,此为最矣。”
张说既致仕,在家修养,乃乘闲往景山之阳,于先茔建立碑表。玄宗仍赐御书碑额以宠之。其文曰:“呜呼,积善之墓。”与宣父延陵季子墓志同体也。朝野以为荣。及说薨,玄宗亲制神道碑,其略曰:“长安中,公为凤阁舍人,属鳞台监张易之诬构大臣,作为飞语。御史大夫魏元忠即其丑正,必以中伤。天后致投杼之疑,中宗忧掘蛊之变。是时敕公为证,啖以右职。一言刺回,四国交乱。公重为义,死且不辞,庭辩无辜,中旨有忤,左右为之惕息,而公以之抗词。友元忠之茔魂,出太子于坑陷。人谓此举,义重于生,由是长流钦州,守正故也。”文多不尽载。
右补阙毋旻,博学有著述才,上表请修古史,先擢日目以进。玄宗称善,赐绢百疋。性不饮茶,(制《代茶余序》),其略曰:“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旻直集贤,无何,以热疾暴终。初,旻梦着衣冠上比北邙山,亲友相送,及至山顶,回顾不见一人,意恶之。及卒,僚友送至北邙山,咸如所梦。玄宗闻而惮之,赠朝散大夫。
自汉魏以来,历代皆封孔子后,或为褒城侯,或号褒圣侯。至开元二十七年,诏册孔子为文宣王,其嗣褒城侯,改封文宣王。令右丞相裴耀卿摄太尉,持节就国子监册命讫,有司奠祭,乐用宫悬八佾之舞。诏曰:“弘我王化,在乎儒术。皆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致天下之太平,成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文多不尽载。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词曲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