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 卜兑卦圣主惊心 访震宫高人得病
卜兑卦圣主惊心 访震宫高人得病
却说钱芹,自建文十六年夏四月在开封府辞别了军师,去请龙舆复位。他是草茅布衣,从未瞻谒天颜,原要约同史彬、郑洽去的。那时广陵甫定,沿江两岸,各有重兵把守,南来北往的,总不许行走,钱祭酒却从维扬而走通州,到如皋渡海,至江阴,便达吴门。史彬与钱芹,原是素交,阔别已久,只道是死生不能再会的,今忽远归相访,又约同请帝主复位,史彬不胜大喜。即同起身到浦江,约了郑洽,自衢州而至江西,转入湖广,达黔中,抵云南之和曲州。
寻至狮子山之半岩,深林密箐,逶迤曲折,在层峦幽奥这处,得一茅庵,颜曰“白龙”,盖取白龙鱼服之意。史彬启扉而入,止有五椽。帝独坐蒲团之上,病容憔悴,孤影凄凉。三人泣拜于地,帝喜极而悲,相对大恸。史彬亟问:“希贤等何在?”帝曰:“应能、应贤,皆卒于鹤庆山之大喜庵。止剩程济一人,因我足疾未愈,下山求药,今日止餐得一盏糜粥,不特无斋米,亦无人炊爨。”言未毕,帝与三人又不觉失声恸哭。史彬等泣奏道:“这次因钱祭酒匆匆起程,未曾带些方物,幸囊中有薏以米,尚可充饥。”帝言:“我正不识钱祭酒,无从思想。”史彬就将钱将同姚善勤王,及今始末具奏。郑洽便去拾取松枝,汲泉敲火,煮薏以仁粥送至帝前。帝略进少许,向史、郑二人曰:“钱祭酒草野之士,乃始则勤王,洎而破贼,今又访朕于万里之外。自揣德薄以致飘零,何克当此爱戴?”史、郑齐声曰:“钱芹匪止请谒圣容,特为奉迎圣驾复位而来。”钱芹因奏:“帝师、军师与耆旧大臣、忠义子弟及四海黎庶,仰望圣主回銮甚切。今者淮扬已拔,中原亦定,取南取北,易如反掌。内外交武,均有职事,唯臣乞得闲身,可以跋涉,特约二臣同来敦请。伏惟圣主不以草茅而责之,臣实幸甚。”帝喜曰:“朕足疾未愈,身体未健,尔等且暂住于此,相商就道。”
次日,程济已乞得药饵并斋米回来,与三人相见,各欷歔一番,备述了来意。帝谓程济曰:“朕今欲往,未知将来始终,汝其为我卜之。”济乃焚香布蓍,与诸臣随帝向南祷拜毕,筮得“兑之归妹。”济愕然失色曰:“大凶!大凶!此行断乎不可。”钱芹等询其卦繇,济曰:“兑主口知而属金。金者,刀兵之象;口舌者,衅变之端。方今春令,金未能胜木,自然无赖,一交夏令,火来克金,其势必败。且太岁干支皆金,必与火战,战则危亡矣!又归妹,女之终者也。看起来,大师一去,而帝师之事已毕,必将飘然远举,则内之衅变生,而外之兵戈亦至。与其不能终始,莫若再观动静,庶无后悔。”帝沈吟曰:“这不负了他十几载辛勤戎马之功么?”随问三人:“妆等详察可否,各抒已见,以定行止,何如?”郑洽先对曰:“臣未至济南,实不敢臆测。”史彬曰:“臣虽到过济南,见过他君臣,亦未能逆料将来。唯帝师确是金仙降世,不恋尘埃富贵的。若大师复位,则君臣之礼,既有难言,而男女之嫌,又复易起。卦兆之飘然远举,乃理之所必然,亦抛之所必至。帝师一去,脱有内衅外侮,又谁得而禁之?程道人所也。”钱芹奏道:“史彬、程济言帝师行止自是无错,但臣与吕军周旋数月,见其作用,真命世奇才,所谓天生李晟以为社稷者。又高咸宁,向为铁铉谋士,丹心凛合德,自能为陛下削平逆贼,奠安五室,何在乎帝师之高飞远举哉!”郑洽曰:“祭酒之言,谁曰不然?然亦有说焉。人心不同,咸如其面,那能人人忠义,个个同仇?即如大师当阳之日,在廷诸臣,谁忠谁奸,谁能首席得?不到利害关头,安见熏莸各别?帝师不去,似乎万人一心;帝师一去,或亦人各有心,安能以二三人之忠而概其余哉!”程济曰:“郑洽之言,真勘得破。”
帝又问史彬曰:“向者高炽请的江西张道人,斩了他一个猴精,朕虽未目击,但得之道途传闻。果有此事么?”史彬对曰:“然。诚有之,臣亦不能知其委曲。”帝曰:“若无此一端,朕已早赴济南,且复了大位,再图始终。只为此事可疑,所以向者踌躇未定。目下卦兆又见大凶,朕之不往决矣。”程济曰:“若回绝他不往,则又不可。当日在神乐观卜得坤卦,第三爻‘无成有终’。臣已断定,今日之‘归妹’,亦正与此四字相合。大约主其事者,皆实心为国,所云大凶之象,不生于其下,则发于其外,岂可并忠义而绝之?臣有一策,莫若暂以足疾辞之,而讽其直捣北平,歼彼燕冠,然后大师意据北阙而复位,则已无外侮,即有内衅,容易消除。至若金陵高炽,自可招抚之,以徙封于他处。”郑洽曰:“彼亦不服,当如之何?程济曰:“纵使南北平分,然自古以来,北可并南,南不能兼北。以士强,总在西北。这且些复位后,再行商榷。”
史、郑二人,皆以程济之言为善,唯钱芹又奏曰:“銮舆不住,则忠义失望,旧臣遗老,必致散去。莫若先发手诏,俾臣等赍赴阙下,令即兴兵讨寇,圣驾徐徐而来,驻跸荆襄之上游,以俟北平底定,庶几可以安慰人心。”帝沈思一会,谓程济等:“钱芹之言,深为社稷,岂可空言以复之?朕之子文火奎,今已长成,现在黔中黎平地方,先去寻他,送至济南,权为监国。再有朕祭死难诸臣之文,及从亡诸臣之列传百余篇,皆朕之亲笔。再有怀想宫阙诸诗,一并封去。俾诸臣见之如见朕颜,何如?”四臣皆泣而顿首曰:“圣裁甚善。”其祭文与列传,皆系原稿,唯诗另录一册,略记数首于左: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此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沈。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右题金竺罗永庵
阅罢《椤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飘。南来瘅疠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
——右题鹤庆大喜庵
露滴松梢溅衲衣,峨眉山半月轮微。
登临不待东翘首,遥见云从故国飞。
——右登峨眉口占
霸气凉事已非,荒台故迹尚依希
楚歌赵舞今何在,但见春禽绕树啼
——右登章台怀古
帝亲手写毕,与文章合作一卷,加以缄封,上题:“祭酒钱芹转奏帝师睿览。”钱芹拜手而受。帝复论曰:“朕病未诠,须得一、二人陪侍。史彬留在于此,汝与郑洽二人,可至黎平曾长官家,问有廖平于某年寄养的曾文火奎,本姓朱氏。一会着了,便述朕命,同赴济南监国。或即登基,亦无妨于大体,比不得唐肃宗灵武即位也。那时朕回静养以娱晚景,更觉遂意。”钱芹又奏:“臣等去访东宫,必有个凭据才好。若只空言,彼上如何肯信?”帝曰:“朕父子别已十年,如今相会,也认不得。当日东宫臂上,带着一副汉玉雕成玲珑盘龙的镯儿,仓皇之际,跌坏其一。只这句话当作凭据罢。”钱芹、郑洽,遂拜辞启行。
且问帝的太子,怎在笏平昌姓了曾氏?还未分明个来由。
当帝出亡之日,太子止有四龄,势不能携挈同行。兵部待郎廖平,泣请于帝,匿之而去。廖平原籍襄阳,帝往还吴楚,每至其家,不免为人知觉,就有奸臣密告于燕王,燕王即发缇骑抄家查勘。幸亏先一日,有黎平曾姓,客于襄阳,与廖兵部契厚,潜以东宫托之,携入黔中。迨缇骑至察勘无获,燕王不能加以杀戮,乃籍没其产,流徙于蜀。后廖平访于大喜庵,已经逐细奏明。所以建文帝向知太子在曾长官家也。那时黔中尚未设有藩臬道府,皆属流官土目所辖,安然无事。
郑洽二人不则一日,寻到思州地方,凡属曾氏,排家访问。
有云原是廖兵部领回川中去了。大抵认不得二人,以此推辞,赚到四川同了廖平来,自然交还的。莫道蛮夷无信,这就是他不轻负托之意。于是地人复返成都,访到平流寓所在问时,恰又到行在请安去了。郑洽道:“如今有个道理,先生先到济南复命,待我仍至帝所,自然遇着廖司马,内陆再往黎平,迎请东宫,岂不两便?”钱芹道:“甚妙。”于是分手而别。
铁芹下至夔江,一路害起病来。总为则勤王,大志不申,今请复辞,素心示遂,一团忠义之气,结成愤郁。万里间关,路途辛苦,又受了此春寒,暮年之人,如何禁得?正合着古诗两句云:疲马山中愁日暮,孤舟江上畏春寒。
幸而一叶扁舟已达荆州。吕军师即令衣入帅府。见其病体困顿,不便问及复命。过了几日,愈加沉重。军师医理通神,早知不起,遂缓言于祭酒曰:“先生脱有不讳,迎銮大事,谁能代奏?愚意不妨从容写成一稿,以备意外。”钱芹回言:“某已念及于此。”军师随令善书者捉笔是,祭酒逐句念出大略云:
臣芹同史彬、郑洽,直至滇南武定府之狮子山,幸得觐帝于白龙庵内。帝久患足疾,龙颜憔悴,圣体赢不能命驾。奉帝俞旨,令郑洽及臣,前往黔中之思州长官司家,敦请东宫先来监国。不意曾姓以昔日兵部侍郎臣廖平付托,必欲原人见面。臣等随访至西川,两月有余,方得住址。而廖平又于数日前赴行在请安矣。郑洽遂与臣分路,令臣先复帝师之命,洽一遇廖平,好请元储与帝驾同幸济南也。独是臣年衰福薄,不获追陪耆旧之班,睹圣明之大典,仰负帝师栽培,死有余憾!外皇帝敕付祭文、列传,并诗一函,命臣转奏帝师睿览定夺。
吕军师看了,方知钱匠已经面圣,复位有期,心切欣喜。遂略为润色,缮成疏表。
越三日,钱芹大呼:“圣主,何时复泣”三声而卒。军师亦为挥涕,随草疏为请赠谥,并钱芹遗表飞奏阙下。开府姚襄亲视含殓,抚棺恸哭。后卜葬于荆山之阳,赠为“方外少宗伯迎銮使”云,漫云死死生生,耆旧不归行阙;谁知先先后后,俊乂尽达明廷。看下回叙出何如。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