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思想主题
《平妖传》虽然以描写神魔怪异为对象,但与那些专为宣扬道家的炼丹成仙和佛家的轮回报应的作品迥然不同。作品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阐发什么教义或散布封建迷信的毒素,而是通过对那些神佛仙道的描绘,进而揭露他们的虚妄性和欺骗性,并由此把一些人物利用怪异手段的胡作非为同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联系起来,对他们进行辛辣的嘲讽。
在书中第八回中写杨巡检认做仙丹妙药的圣水,不过是那老母狐狸的一泡尿。而所谓的菩萨也是那老狐精的幻影,这已是对神佛的亵渎了。凡此类描述,无不带有嘲弄的内涵。
另外,作者从官吏贪酷暴虐是促成人民造反的直接原因这一认识出发,用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官吏们贪婪的本质。第二十五回中那个郑州知州,为夺取卜吉的金鼎,不仅屈断官司,还企图杀人灭口。作者写狗官们的贪相时形容道:他们取钱,却像做土砖的,地皮也览下了三分。好像扒灰扫地的畚,得来簸箕里头就是。作者凭着自己对仕途的了解,对贪官污吏们的行径进行了透彻的揭示。
小说虽视农民起义为妖,其深刻之点在于,揭示了妖不自作,皆由人兴的哲理,由于朝廷昏庸,贪官横行,才激起了王则的起义,从而肯定了人民反抗的正义性。同时,小说又强调妖法之不可恃,一旦背离替天行道的宗旨,蜕变为新的虐民者,就必然遭到失败的命运。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平妖传》与其他专门写神魔的小说作品不同,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不是活动在天宫或地府里,而始终是立足于人间社会。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是衣食住行,无不与常人相同,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才施展一下法术,多数又都是针对着统治阶级而发。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具有社会性和浓烈的人情味。
如在永儿身上,除去她的妖异成分外,呈现在读者眼中的她,是一位富有善良个性、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她的曲折生活经历中,受尽了折磨和欺侮,皇权、父权、夫权三条绳索束缚着她,为了求得解脱,她进行了数次反抗,甚至不得不施展法术来面对社会给予她的不公。对永儿的多方面描绘,正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抱不平的曲折反映。
蛋子和尚的形象也是比较鲜明的。与胡永儿不同,作者在处理这个人物时是把他当作正面人物来颂扬的。他出身孤苦,历尽艰辛,但立志求道,百折不回,是个意志坚强的游僧。他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一个恶僧为配制所谓长生不死药,竟取孕妇的血胎,害人性命的时候,他能挺身而出,杀死恶僧,为受害者雪恨,活现出了一个有正义感而又敢做敢为的义侠形象。他也藐视权贵,戏弄朝廷命官,帮助王则惩治贪官污吏,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由于作者的阶级偏见,,最后把他写成了官军的帮凶。
还有那个瘸了一条腿的公狐狸左黜,也是一个很有喜剧特点的形象。当他去自投官府救王则时,在知州公堂上用法术捉弄州官和衙役,使他们在行刑打他时,把每一棍子都打在狱卒自己身上,既显得滑稽可笑,又让人心中为之一快。这些形象虽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经作者写来,栩栩如生。
语言
在语言表达上,《平妖传》写的也是相当出色的,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在对市井口语的提炼上,朴素流畅,幽默泼辣,往往只在三言两语间,便能充分地体现出人物性格来,并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复杂而又细微的事物,贴切巧妙,引人入胜。
如书中第三回写猎户赵壹因打伤了那只雄狐,回来说与乡人,乡人不信,便欲领他们前去寻找,偏遇上阴雨连绵,当形容他的心态时作者写道:赵壹那时恨不得取一根几百丈的竹竿,拨断云根,透出一轮红日。又恨不得爬上天去,拿几万片绝干的展布,将一天湿津津的云儿展个无滴。把人物内心那种焦躁的情绪写得淋漓尽致,文字语言形容上也十分贴切、华美。
又如书中第十六回写胡员外得到仙画后,一心盼立即天黑,便要按张鸾教的法与画中美女相见时的心态: 当日,巴不得能够一拳把白日打落,谯楼上立地催他起鼓。从这两段引述中可见,作者运用这些民间的生动语言,活泼逼真,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了泥土味道。
作者在作品中尤其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特别是描摹那些带有调侃、嘲讽口气的对话。如书中第十二回中杨奶奶与圣姑姑的对话;第十三回中老嬷嬷和圣姑姑的对话;第二十二回中两个媒婆的对话;等等,既风趣,又精彩。
情节
小说为了凸显市民的性格特性,设置了许多节外生枝的情节,胡永儿私走郑州,路遇轻薄浮浪子,完全可以不睬,回避骚扰,但却偏偏假装依顺在客店变化异相惊吓戏弄他。如果胡永儿撩拨惊吓轻薄子还有些许理由的话,瘸师变法术戏弄任迁、张屠和吴三郎,搅乱他们的生意则有无理挑衅的嫌疑,尤其对猪头施以法术,令猪头张口咬人而惊死婆婆更是恶作剧,无端地招引是非。蛋子和尚不仅戏弄游手好闲的善王太尉,诈得三千贯钱,更为大胆的是,被称为清正廉明的包龙图,,也被他篙恼得狼狈不堪,威风扫地。而戏弄卖艺的杜七圣,令其难续断头术,则纯属无聊取乐。当然这些节外生枝的故事令小说增添了许多曲折和笑料,更有吸引力,同时也反映了听说话的市民们的世俗兴趣所在。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兵家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