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祖师遇着金刀难
祖师遇着金刀难
却说上界黑虎神,乃是赵公明部将,见主不在,亦变作一个少年女子下界,于深山中藏身。常于路旁假装悲哭,千计百较拿人吃。一日变一女子,在路旁烂泥中悲悲哭哭,叫苦连天,见祖师来,叫:“救命,救命!”祖师同赵公明水火来到,见一女子在烂泥中叫救命,祖师知是妖精,用右手一扯,那妖精大惊便走。祖师赶近,用七星剑一指,那妖变出本相,却是一个黑斑大虎。公明一见,向前用鞭便打,那虎见是主至,跪倒在地告饶。公明带虎见祖师,祖师大喜不题。
却说玉帝升殿,妙乐天尊奏说,祖师下界收得赵杀神、黑虎等。玉帝大悦,即着天尊领玉旨下凡,封公明高士神赵府大都督,金轮如意执法赵元帅,左手执索伏虎,右手执鞭避邪。公明谢恩。天尊回转天曹,祖师同公明水火二将又去收黑气。
却说黑气是关羽有一沙刀成精,号为金烈将军,内有刀兵三千,俱能变为人形,在天台山居住。若有人在山下过者,拿入山中,用刀砍为肉泥而吃。一日,祖师巡行黑气到天台山,那刀精变成一人,身长脚小,遍体金光。祖师见有金光遍身,知是妖精,腰中拔出三台七星剑砍去,那刀精一见来迎,斗上百余合,不分胜负。刀精显出神通,一时间满阵飞刀四起,渐渐逼近。祖师不能抵敌,被飞刀刺入体中,死于阵内。沙刀精见祖师伤死,收转刀兵,入天台山去不题。
却说水火二将、赵公明三人,见祖师被刀伤死,心中烦恼。水将曰:“我与你兄弟们在此,眼睁睁地看着也是枉然。小弟愚见,不如赵兄守住祖师尸首,我同蛇弟去上界见三清,看是要如何救得祖师。”赵公明曰:“贤弟主见极是,我在此守,汝二人火速前去。”
水火二将别了赵公明,驾上云端,直往上界,到三清观中,入见三清,拜倒阶下。三清问曰:“汝二人跟随汝师下凡收黑气,到此为何?”龟、蛇精将遇刀精飞刀前事说了一遍。三清法王听罢,即传法旨,宣妙乐天尊到观。妙乐天尊入,参见毕,太上老君言曰:“你弟子玄元下凡,遇沙刀精,被飞刀伤死。水、火二将为此求救。汝可作速下凡,救醒汝弟子,收了沙刀精,若不速救,过了一旬,化为血水,永不复原。”天尊唯唯领诺,同水、火二将辞了三清,回转殿内,降下凡来,前到尸边,念动真言,把身内神气聚集于祖师尸口中,连呵气三口。
祖师渐渐醒来,看见师父,回身下拜,谢师父救命之恩,问师父刀精之事。天尊曰:“此非别妖,乃普庵祖师名下一个徒弟的法宝,走下凡间作怪。”祖师曰:“普庵禅师徒弟是谁?”天尊曰:“乃三国时人,姓关名羽,字云长是也。”祖师曰:“弟子闻云长只是三国时一义勇之士,安得入天曹受封为神?”天尊曰:“弟子有所不知。凡间但有忠臣孝子,正直无私者,俱有土地查册填奏,寿数终则入上界,论功而爵,乐享天禄之报,何其无矣。昔关羽生于三国之中,忠义不忘,遭吕蒙诡计,死而不屈,烈烈阴风不散,聚于云端。夜遇普庵祖师静坐,神言一发,则关羽堕下坛前。普庵法师即与之受戒为徒。一日普庵成道,带上天曹。玉帝封关羽为忠义大将军,日把天门,夜管酆都,因西天如来说法,关羽乃知有轮回之苦,托疾奏主,密同周仓、关平,在西天闻法,不敢带沙刀前去,留在家中。不想此孽畜见主不在,走下凡间作怪,弟子若要收那沙刀精,要去西天见关羽,叫他自来,方可收得此物。”祖师闻言大喜,送了师父,吩咐赵公明同水、火二将在此守住、自己驾一朵祥云,往西方见如来。
如来正在雷音寺中讲经说法,见一朵祥云至,如来对关羽曰:“上帝有难,来见汝矣。”关羽曰:“见弟子为何?”如来曰:“少刻便知。”言未毕,上帝从外而入,拜于坛下。如来降阶扶起,问曰:“上帝到此来见,先已知矣,请坐。贫僧呼关羽来,上帝详言之便是。”上帝曰:“诺。”如来呼关羽见上帝,参见毕,祖师将沙刀之事说了一遍。关羽曰:“某刀作怪,蒙上帝光降召某,安敢推辞?但某一心慕佛法至此,闻经未悟,安可去得?容其开悟便行。”如来曰,“弟子有所不知。上帝乃玉帝一魂化身,因贪心不了,而堕下凡间,今已复回金身。汝乃臣子,他乃主,主欲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他今既来,安有不去之理?”关羽曰:“去则当去,闻法未完,何缘再会?”如来曰:“法虽未完,汝在此即拜上帝为师,生生世世,不入尘劳,不须闻经说法,亦可脱轮回之苦矣。”关羽闻言大喜,谢了如来,吩咐关平、周仓回家,转身拜了祖师。祖师大悦,辞了如来,同关羽离了西天,驾云下凡,与水人二将、公明来相见,众皆大悦。
次日平明,关羽于天台山前吶喊连天。那刀精正在洞中饮酒,见洞外吶喊,心中大怒,披挂走出洞门口。只见关羽身长九尺三寸,面如重枣,身穿绿袍,坐一匹赤兔马,杀气腾腾,刀精抬头一看,见是主将,骨软如绵,变出本相,倒于地中。关羽向前用手一拿,持回见祖师。祖师大喜。奏知玉帝。玉帝旨到,封关羽为崇宁王道太真君朗灵关元帅之职,照旧日把天门,夜管酆都地狱,巡游抄察;左手执金烈沙刀,右手执紫微敕印,左脚一擂神,右脚一火车,助上帝降魔。关羽谢恩。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