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子不语》成书于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是清朝国力正值强盛的阶段,也是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严重的时代。乾隆皇帝坚持以文治来控制天下百姓的行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满朝官员不敢妄谈时政,读书人不敢轻易著述,对文字带来祸患的惧怕,使他们在创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会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价。整个乾隆朝所发动的文字狱是有清一代数量最多、波及最广、历时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压和紧张的社会氛围下,,小说作为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当朝的政治问题,被查禁的尚属少数,但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说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一部分文人于是转向以想象和虚构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如清初出现的《聊斋志异》,对同时期和后期文学作品有着深远影响。
《聊斋志异》的成功之后,出现了许多模仿之作,这些后起之作便包括了袁枚的《子不语》。与蒲松龄借书抒愤和《聊斋志异》的托鬼言志不同,袁枚虽仕途不甚顺利,没有实现心中的预期,但是他一生生活无忧,对人间冷暖的体察感悟自然多是闲情、温情,而非悲情,袁枚在《子不语》的序言中说: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从这可以看出,袁枚创作《子不语》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记录奇闻异事也多是为了娱乐的需要,为自己和读者都提供轻松的消遣。
《子不语》的材料多数来自袁枚的亲朋好友口述,其次是作者所亲历或目击加以演绎而成,也有一小部分出自当时官方的邸报或公文,还有采用他人著作的。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开头即注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卷十三《见娘堡》结尾论事载姜西溟文集中,韩尚书为之墓。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