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兰亭始未记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瑯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旨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楔之礼é。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人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
精勤此艺。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水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辨才。辨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弃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常获见。自禅师丧后,游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归赵中。后更推究,不离辨才之处。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
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三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辨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若叶空飘。”
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辨才曰:“檀越间即更来。”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
翼曰:“何帖?”
辨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
曰:“果是响拓书也。”
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
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
辨才闻语便绝,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招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祕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己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啜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
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后随仙驾人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汛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辨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六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
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
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未,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