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尽管《剪灯新话》曾因言情志怪、有悖道学而遭封禁,但其中实则蕴含根深蒂固的诸如善恶、忠义、人伦等儒家士人思想。神鬼报应之事,往往为游戏曲笔,其深层目的实是要宣扬正统道德。《金凤钗记》中的兴娘借其妹庆娘之身回转尘世,以求与兴哥再续前缘,其间言行举止大胆奔放,如投钗引诱、逼迫就范、怀璧私奔,这些泼辣逾矩的表现无论如何都是封建礼制所严厉禁止的,而瞿佑毫不忌讳地对其进行描述,,并使其合情合理,生动有趣,这隐隐显示出一种对封建礼制的破坏与反抗。然而,在小说最后,兴娘又深愧父母恩情,自责绝亲弃孝,要返还父母家中请罪,这又显露出对人伦孝道的遵从恪守。在打破礼制束缚后,却仍旧回归礼制道德。虽然从结构层面上看,这一回归是情节发展及揭示原委的需要,却也足以显示出瞿佑心中秉守的儒家教义。再者,这一回归也意味着终点,既是兴娘命途的终点,又是兴娘与兴哥世缘情爱的终点,其后又成为兴哥生命的终点。,前后相较,兴哥与兴娘违逆礼教获得的是相互厮守的幸福,而重返礼教得到的却是尽皆消陨的悲剧,不难体会其中既幽微又深刻的讽刺。
瞿佑在小说中常常构建出一种奇诡的秩序:现实世界中的平衡秩序被打破,小说人物则在梦境或冥间中寻求新的平衡,而往往这些幻境又是对现实的影射,人物在最后又不得不返回人间现实。譬如《滕穆醉游聚景园记》,滕穆知卫芳华为鬼魂,却无所畏惧,并勇于跨越人鬼之间的界线,与之交合,娶其为妻,还带卫芳华回乡居住,却对亲友隐瞒其真实身份,只说是娶于杭郡之良家。为何滕穆不直接告诉亲友卫芳华实为一鬼魂?瞿佑在此只一笔带过,仿佛不言自明,,而其实深藏意味。世人对于鬼魂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鬼魂邪恶、恐怖、怨毒,人鬼遇合是天下之大不韪。世人不允许鬼魂来打乱和破坏人间的正常秩序,也不允许人对人背叛,而与鬼相亲。瞿佑在小说中将鬼魂刻画成贤孝佳妇,灭其恐怖之色,而突显其温柔聪慧、勤勉奉献之质,以求作为那种越轨举动的转移与修饰。在僵化的儒家社会环境中,这种热烈浪漫的爱情却要在欺瞒之中苟且偷生。瞿佑看似漫不经心的掩盖,实则暗含对那些循规蹈矩、,刻板世俗者的讽刺。但同时,在这种漫不经心与刻意颂扬之间,也流露出瞿佑一种折衷的无奈,一方面出离于规则,显现出离经叛道的潜质,一方面却仍然无法脱离礼教规训,寻求与社会的和解。
瞿佑在设置小说情节时,总是将有缘人一步步引向两相聚合,后又一步步引向决绝分离;一步步将神鬼引向真实人间,模糊真实与虚幻的界线,一步步又刺破虚掩的真相,使神鬼回归幻境,由此呈现人鬼之间鲜明而深刻的隔阂。人,无论如何不顾世俗成见,由现实世界而沉溺于鬼神虚幻,最终都难以圆满。瞿佑借人鬼之间的悲欢离合,用这种生命的消亡、情爱的消逝、结局的悲苦,打破虚妄的幻象,揭示了人间世与虚幻境之间终究无法跨越与调和的处境。
艺术特色
诗词
在《剪灯新话》中,那些不适合掺杂诗词的故事,瞿佑并没有生搬硬套,《金凤钗记》这类比较通俗的故事,就没有刻意加入诗词的必要。可见作者对于这种形式的把握还是有一定分寸的。诗笔最深的一层含义是用诗的意境来写作小说。诗意是用凝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方式来抒发作者的情绪,使人体验到的不只是清晰可见的形象,还有朦胧的而邈远的情感流,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弥补小说过于直观的缺点。,《剪灯新话》中的小说,掺杂诗词的有很多,但是具有诗意的却不多,只有《鉴湖夜泛记》《渭塘奇遇记》《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等篇描写的环境,诗意较浓。《鉴湖夜泛记》写处士成令言,不求闻达,素爱会稽山水……常乘一叶小舟,不施篙橹,风帆浪楫,任其所之……初秋之夕,泊舟千秋观下,金风乍起,白露未零,星斗交辉,水天一色,时闻菱歌莲唱,应答于洲渚之间。令言卧舟中,仰视天汉,,如白练万丈,横亘于南北,纤云扫迹,一尘不起。乃扣击船舷,歌宋之问《明河》之篇,飘飘然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意。
话本风格
《剪灯新话》还善于吸收话本小说的营养,比较通俗易懂,带有市民趣味,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往往自觉地进行道德说教。话本小说是一种民间说话艺术,是在勾栏瓦肆中讲给市民群众听的,所以语言明白易懂,符合市民趣味。即便是讲历史人物中的英雄人物,甚至帝王将相,其出身往往也被写得十分低微,甚至还被写成了市井无赖之徒,最后因某一次偶然机会飞黄腾达。这种安排能满足市民企盼荣华富贵的心理。,爱情故事也写得质朴自然,切合平民百姓的实际爱情生活。话本小说十分具有市民趣味,适时加进一些笑料,来吸引市民听众,一些看似浅俗的话语和笑话,正是它们的看点。与唐传奇相同,宋元话本也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作者将情节极尽变化。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使他们不至于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
说话这种叙事艺术,还讲究在娱乐中对听众进行说教,说书人无法摆脱传统伦理道德、儒教思想、佛教思想的影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些思想的宣传员。为了防止听众的厌烦情绪,这类说教内容不会太多,往往也不会跳出故事大发议论。这种道德说教,期望对民众达到一定的教化目的,具有积极意义,到了封建正统文人的手中,这种教化便更加自觉。瞿佑的《剪灯新话》也有道德说教的成分,,但它并不是统治阶级的的传声筒,而是出于对混乱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希望在小说世界中重建一种理想化的公平。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