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史补
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之。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
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处士东鬼块责禹乱天下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城郭盖禹始也。
大姒梦见商之庭产棘,乃小子发取周庭梓树,树之于阙间,梓化为松柏棫柞。觉惊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万物自来。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东流。天不享于殷,自发之夫生于今十年,禹羊在牧,水潦东流,天下飞蝗满野,日之出地无移照乎?
武王伐殷,舍于几,逢大雨焉。衰舆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战于牧野。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曰:“辞达而勿多也。”祝雍曰:“近于民,远于佞,近于义,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陛下摛显先帝光耀,以奉皇天之嘉禄钦顺,仲壹之言曰:‘遵并大道,郊域康阜,万国之休灵,始明元服,推远童稚之幼志,弘积文武之就德,肃懃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岁岁与天无极。’”右孝昭周成王冠辞。
《止雨祝》曰:天生五谷,以养人民,今天雨不止,用伤五谷,如何如何!灵而不幸,杀牲以赛神灵,雨则不止,鸣鼓攻之,朱丝绳萦而胁之。
《请雨》曰: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
《礼记》曰: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母亡,问于邹曼父之母,乃合葬于防。防墓又崩,门人后至。孔子问来何迟,门人实对,孔子不应,如是者三,乃潸然流涕而止曰:“古不修墓。”蒋济、何晏、夏侯玄、王肃皆云无此事,注记者谬,时贤咸从之。 【 周日用曰:四士言无者,后有何理而述之?在愚所见,实未之有矣。且征在与梁纥野合而生,事多隐之。况我丘生而父已死,既隐何以知之?非问曼父之母,安得合葬于防也?】
孔子东游,见二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小儿曰:“以日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一小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时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大者近乎?”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而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两小儿曰:“孰谓汝多知乎!”亦出《列子》。 【 周日用曰:日当中向热者,炎气直下也,譬犹火气直上而与旁暑,其炎凉可悉耳。是明初出近而当中远矣,岂圣人肯对乎?】
子路与子贡过郑神社,社树有鸟,神牵率子路,子贡说之,乃止。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曰:“有以告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 卢曰:以其时非应,故孔子泣而感之。麟口吐三策,盖天使报圣人。】
《左传》曰:“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思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驱驰过之,而桥不发。遁到关,关门不开,丹为鸡鸣,于是众鸡悉鸣,遂归。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筱为竿,割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申,竿不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神弗去。过逆旅,凡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喜欢抃舞,弗能自禁,乃厚赂而遣之。故雍门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也。”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艿燔林,燀赫百里。有人从石壁中出,随烟上下,若无所之经涉者。襄子以为物,徐察之,乃人也。问其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为火?”襄子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于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于夫子,和者同于物,物无得而伤,阏者游金石之间及蹈于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知去,商未能也。虽试语之,而即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而不为。”文侯不悦。
更羸谓魏王曰:“臣能射,为虚发而下鸟。”王曰:“然可试于此乎?”曰:“可。”间有鸟从东方来,羸虚发而下之也。
澹台子羽子溺水死,欲葬之,灭明曰:“此命也,与蝼蚁何亲?与鱼鳖何仇?”遂不使葬。
《列传》云:聂政刺韩相,白虹为之贯日;要离刺庆忌,彗星袭月;专诸刺吴王僚,鹰击殿上。
齐桓公出,因与管仲故道,自炖煌西涉流沙往外国,沙石千余里,中无水,时则有沃流处,人莫能知,皆乘骆驼,骆驼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于其蹋处掘之,辄得水。
楚熊渠子夜行,射寝石以为伏虎,矢为没羽。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玉胜,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着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君山有道,与吴包山潜通,上有美酒数斗,得饮者不死。汉武帝斋七日,遣男女数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饮之,东方朔曰:“臣识此酒,请视之。”因一饮致尽。帝欲杀之,朔乃曰:“杀朔若死,此为不验。以其有验,杀亦不死。”乃赦之。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周书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