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海经·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大地所承载的,包括上下四方之间的万物,在四海以内,有太阳和月亮照明,让星辰在天空中循行,用四季来表示季节的更替,用太岁星来矫正年度的变化,由神灵所产生的物体,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寿命或长或短,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海外南经所记载的地方从西南角到东南角。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结匈国在海外南经所记之地的西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像鸡胸一样尖削凸出的胸脯。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南山在海外南经所记之地的东南面。从南山来的人,把虫叫做蛇,把蛇叫做鱼。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山在结匈国的东南面。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比翼鸟栖息在南山的东面,这种鸟有青色、红色间杂的羽毛,两只鸟各有一只翅膀,必须在一起才能飞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的东面。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羽民国在比翼鸟之地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脑袋,全身长满羽毛。另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栖息之地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一副长长的脸颊。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
有十六位神人,手臂连在一起,在这旷野中为天帝守夜。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他们长着小小的脸颊,红色的肩膀,总共只有十六个人。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毕方鸟在十六位神人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只有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十六位神人的东面。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头国在毕方鸟栖息之地的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人的面孔,身上有翅膀,嘴像鸟嘴,正在用他们的嘴捕鱼。另一种说法认为讙头国在毕方鸟的东面。还有人认为讙头国就是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厌火国在讙头国的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野兽一样的身子,浑身漆黑,口能吐火。另一种说法认为厌火国在讙朱国的东面。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珠树在厌火国的北面,生长在赤水岸边,那里的树与普通的柏树相似,树叶都是珍珠。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树的形状像扫帚星。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那里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地行走。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国就是三毛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臷国在三苗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黄色皮肤,能操持弓箭射死蛇。另一种说法认为盛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贯匈国在臷国的东边,那里的人都是胸膛上穿个洞。另一种说法认为贯匈国在臷国的东面。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交胫国在贯匈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互相交叉着双腿双脚。另一种说法认为交胫国在穿匈国的东面。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不死民在交胫国的东面,那里人皮肤都是黑色,个个长生不死。另一种说法认为不死民在穿匈国的东面。
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歧舌国在不死民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舌根在前、舌尖伸向喉部。另一种说法认为歧舌国在不死民的东面。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昆仑山在歧舌国的东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在歧舌国的东面,山基向四方延伸。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羿与凿齿在寿华的原野上交战,羿用箭射死了凿齿。交战的地点位于昆仑虚的东边。当时羿的手中拿着弓箭,凿齿的手中拿着盾牌,一说凿齿拿的是戈。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三首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一个身子三个头。
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矮小,人人戴帽束带。另一种说法认为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面。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
长臂国在周饶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正在水中捕鱼,左右两只手各抓着一条鱼。另一种说法认为长臂国在焦侥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是在大海中捕鱼的。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狄山,帝尧葬在这座山的阳面,帝喾葬在这座山的阴面。这座山中有熊、罴、有斑纹的虎、长尾猿、豹、离朱和视肉,吁咽和周文王也都葬在这里。一说狄山也叫汤山。一说这座山中有熊、罴、有斑纹的虎、长尾猿、豹、离朱、鸲、视肉和虖交。这一带有一片方圆三百里大小的范林。
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南方的祝融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