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部·卷七
○夏中
《庄子》曰: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文子》曰: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
《列子》曰: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管子》曰:夏日不炀,非爱火也;冬日不盥,非爱水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为伤本也。
又曰:南方,其时曰夏,夏气阳,阳生火,其德施舍,是谓曰德。
又曰: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邹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尸子》曰:夏为乐,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乐之至也。
《韩子》曰:季孙相鲁,令五月掘长沟,子路私秩饮之。孔子覆其饮,曰:"鲁有民焉,汝辄扰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风后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立夏长养布恩惠,故聘问诸侯。巽卦之风。)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夏辄入源泉底,一日许乃出。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谓夏必长而蒜麦枯,谓冬必凋而竹柏茂。日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极阴宜寒,隆冬未必无暂温也。
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惟在樗蒲弹棋,不离绮纨之侧也。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微动,凉风夏生。
《范子》曰:计然曰:"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周书时训》曰:六月节,温风至;温风不至,即时无缓政。蟋蟀居壁;若不居壁,即恒急之暴。
又云:门户不通,鹰乃学习;若不学习,即寇戎不备。
又曰:六月中气后五日,腐草化为萤;若不化萤,即穀实鲜落。土润溽暑;若不溽暑,即急应之罚。大雨时行;若不时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枣杏之火。
《符瑞图》曰:麟夏鸣曰养绥。
《隐诀》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门日,不可入山建创。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开山动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会诸仙人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
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案《月令》仲夏阴阳交,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素问》曰:歧伯曰:"夏三月,此谓萧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蚤起,毋厌於日,使志毋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疾。(夏三月,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者,万物华实,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夜卧早起,是贪于夏气,不厌于日者也。是夜卧早起,明于阳气之盛者也。人志气毋怒,阳气成结,秀实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合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阳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故言伤心,伤心则秋必病瘖虐,故言夏伤于暑,秋病瘖虐者,不从其气则火为逆也。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大衍星分图》曰:五月午日,日月会于鹑首。
又曰:六月,日月会于鹑火。
《岭表录异》云:枹木履,其轻如通草,夏月着之,隔卑湿地气,如杉木。今广州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越志》云:风起则人心恐惧。或云,风来则四面具足。二义皆有理也。)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或三二年不一风,或二年两三风,亦系廉帅政德之否臧者。然发则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飘风不终朝"之义也。
《南荒录》曰:新州男子妇人,皆缜发如云,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涂其发,五六月秔秫未获时,民饥,尽髡,取发鬻于市,既髡,即复以彘膏涂之,来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录》:岭南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大凡岭表夏之炎热,甚於北土,且以时热多又蒸郁,此为甚恶。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热。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气赤而光明。)亦曰长赢。(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曰昊天。(言气浩汗。)风曰炎风。节曰炎节。草曰茂草、杂草。木曰蔚林、茂林、密树、茂树。孟夏亦曰维夏、首夏。季夏亦曰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时纂要》曰:四月也,是谓乏月。冬穀既尽,宿麦未登,宜赈乏绝,救饥穷,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无固蕴畜而忍人之贫,贪货殖之宜,忘种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陆机《纂要》曰:夏树名连阴,夏雨名绵雨。
《摄生月令》曰:四月为乾,(生气卯,死气酉。)是月也,万物已成,天地化生。勿冒极热,勿大汗后当风,勿暴露星宿,皆成恶病。勿食大蒜,勿含生薤,勿食鸡肉,勿食蛇蟮。是月肝藏以病,神气不行,火气渐临,水力渐衰,稍补肾助肺,调和元气,无失其时。是月八日,不远行,宜安心静念,沐浴斋戒,必得福庆。
《齐人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杀草木,始服生衣,宜进温酒,服温药。是月也,无坏麛卵,无伐大树。是月也,宜以夙兴。
《酉阳杂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
《穷神秘苑幽明录》曰:汉武帝与群臣宴於未央殿,方食枣,帝见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仰观屋宇,俯视帝脚。东方朔曰:"此水木之精,其名藻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此来诉尔,所视殿名未央,下视脚者,足于此也。"上乃悉罢诸役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气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兵书》曰:夏出兵,赤旗在前,执前行。
《地镜经》曰:五月中,草木叶有专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殿大杀,天以示之。何以言之?霜威杀万草,坐大杀也。见变如此,宜损威杀,重人之命也。
焦赣《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气所在,生我嘉福,国无残贼。
又曰:六月种黍,岁晚不雨,秋不缩酒,神失其所。
赵自勉《造化权舆》云:潮者,阴阳之气所激。五月无潮,阴气微也;八月最大,则阴盛也。
陆机《要览》曰:昔羽山有神人焉,逍遥於中岳,与左元放共游子训所,坐欲起,子训应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今呼五月三时雨亦为留客雨。
桓谭《新论》曰:汉中送王仲都,时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暧昧於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水火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又曰:土包四德,故其体能兼虚实也。
《论衡》曰:夫虎出有时,犹龙见有期也。阴物以冬见,阳虫以夏出,出应其气,气动其类。参、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见。参、伐则虎星,心、尾则龙象,星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天地之性也。
又曰:盛夏之时,当风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冬欲得温也。或当风鼓翣,向日燃炉,然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者,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
又曰:阳燧取火,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又曰:阳燧取火於天,消炼五石,五月盛夏,铸以为气,乃能得火。今又但取刀剑铜钩之属,摩以向日,亦得火焉。
又曰:以夏进炉,以冬奏(奏亦进也。)扇,此无益人君,不遇灾患,幸矣。
又曰: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雨与龙相应,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
又曰:夏末蜻蛚鸣,(蟋蟀也。)寒螀啼,感阴气也。雷动而雉惊,启蛰而蛇出,感阳气也。
又曰:世俗之事,亦有缘也。夫正月岁始,五月阳盛,子以此月生,精盛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相仿傚莫谓不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以举之,父母偶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杀父与母,人之含气在肠腹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元气也。正月与二月何殊?五月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世传此言久矣。
又曰:实说雷者,太阳之微气也。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潜。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则相激射为毒,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陶潜集》曰:潜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穆天子传》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乃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
又曰:天子四月休于濩泽,(今平阳濩泽县是也。濩音获。)於是射鸟获兽。
宋躬《孝子传》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丧,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凉。
《永昌郡传》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
嵇康《高士传》曰:被裘公者,吴人。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而谓公曰:"取彼金。"公投鎌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高而视之卑,五月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语姓名也?"
《襄阳耆旧传》曰:黄穆,字伯开,博学,为山阳守,有德政。弟奂,字仲开,为武陵太守,贪秽无行。武陵人谚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黄。"(言不同也。)
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雨濯枝荡川。注云:此节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曰:梅熟时雨,谓之梅雨。
又曰:仲夏长风扇暑。注云:"此节东南常有风至,俗名黄雀长风。"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银山县有风穴,穴口大数尺,名为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樵人有冬过者,置笠穴口,风吹之,经日还,涉长阳溪而得其笠。
又曰:橘州在郡南四里,对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
《荆楚岁时记》曰:四月也,有鸟名获穀,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鸣,则云犁根岸。(《尔雅》云:鸣鸠鴶鶵。郭璞云:今布穀也。江东呼获穀,崔寔《正论》云:夏扈趣耘锄,即窃脂,玄鸟,鸣获穀则其夏扈也。)
又曰:俗忌五月曝床荐席。
《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起於此。(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脱上屋见影魂便亡。勋答曰:盖秦时王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云: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升云见死小儿而禁曝荐席,何以与于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於正。)
《洞冥记》曰:东方朔母田氏寡,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夫而孕,人得弃我。"乃移向代郡之东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为姓。
《搜神记》曰:夫金锡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日铸为阴燧,可取水。)
又曰:吴猛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边卧,时夏月多蚊虻,而不摇扇,惧蚊虻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遗记》曰: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帝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楚怀王时,举群才赋诗於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去,虽咸池、箫韶,不能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各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推仲夏律中夹锺,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记》曰:樊山东有小溪,盛夏时凛然,常有寒气,故谓之寒溪。
《洽闻记》云:驩州安远县西北百六十里,有温山。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热,小气腥臭至寒时,野兽依集水边,取其暖气。
《西京杂记》曰:天子夏设羽扇。
宋王元谟《寿阳记》曰:明义楼南有明义井,夏有冷浆、甜饮、米饮、罗扇、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凉君子士流,下以凉庶类也。
《楚辞》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孟夏四月,纯阳用事,煦然蒸万物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然盛茂。)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汨,行貌。徂,往也。)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疑龙经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