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床
《记·内则》云:“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服虔《通俗文》曰:“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尘灰,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四脚下周围,板密镶之,旁开小门,隆冬置炉于中,令有微暖;或以物填塞,即冷气勿透。板须可装可卸,夏则卸去。床边上作抽屉一二,便于置物备用。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若加油漆,湿气反凝于外。头卧处近壁,亦须板隔,否则壁土湿蒸,验之有霉气,人必受于不觉。《竹窗琐语》曰:“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 。”床低则卧起俱便,陆放翁诗,所谓“绿藤水纹穿矮床”也。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床前另置矮凳,既有床垫,踏床可省。暖床之制,上有顶,下有垫,后及两旁,俱实板作门;三面镶密,纸糊其缝,设帐于内,更置幔遮于帐前,可谓深暖至矣。入夏则门亦可卸,不碍其为凉爽也。今俗所谓暖床,但作虚栏绕之,于暖之义奚取?
《说文》曰:“簟,竹席也。”昌黎诗云:“卷送八尺含风漪”是也。今以木镶方匡,或棕穿,或藤穿,通谓之簟。窃意温凉异候,床不得屡易,簟则不妨更换。夏宜棕穿者,取其疏;冬宜藤穿者,取其密。陕西有以牛皮绷若鼓,作冬月卧簟,尤能隔绝冷气。
盛夏暂移床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楼作卧室者更妥。窗牖不可少开,便微风得入卧所。凡室有里外间者,则开户以通烦闷之气,户之外,又不嫌窗牖洞达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