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坚白论
『坚白石三』可乎?
“坚白石”称为“三”行吗?
曰:不可。
不行!
曰:二可乎?
那么称为“二”,行吗?
曰:可。
行。
曰:何哉?
这是为什么呢?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因为见不到“坚”而见到“白”时,见到的是白石,而白石是白(指) 与石(物)结合在一起的物指,白石是具体的事物,称为“二”;摸不到 “白”而摸到“坚”时,所知道的是坚石,坚石同样是具体的事物,也称 为“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 然也,非三也?
既然见到了“白”,便不能说没有白;既然摸到了“坚”,便不能说没 有坚。既然有白又有坚,而这块石,之所以称为坚白石,不正是有了石与坚与白三个东西吗?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 白而得其所坚,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不能这么说,既然视觉看不到石的坚而只看到石的白,而看到石的白, 也就看不到石的坚;既然触觉不能摸到石的白而只摸到石的坚,而摸到石的坚,也就摸不到石的白。〔所以,坚、白、石并不是同时并列而独立存在的〕。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不相外, 藏三,可乎?
世界上没有白色,当然谈不上有什么白色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世界上 没有坚性,也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坚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坚性、白色、石质不能相脱离,可以说这是藏着“三”样东西吗?
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所谓藏是见与不见自然互相转移而掩蔽不见,不是离开感觉对象而别有 他物隐藏着它。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见到白色、摸到坚性都是与石联系在一起的,石头与白色及坚性渗透融 合成一体,坚白石不是藏着坚、白、石这三样东西吗?所谓“自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不见离,一二不相盈,故离。 离也者,藏也。
见到白色的石头,或摸到坚性的石头,都是一个见得到而另一个见不到 ,过一个摸得着,便另一个摸不着,这就是叫做“离”。不能见到的坚就离开了见到的白石,这也就是“一”(坚)不相盈于“二”(白石),因 而“坚”便“离”了。所谓“离”,就是“藏”(即所离的坚又“藏”于白石之中)。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
见到的白是石的白,触知的坚是石的坚。见到的(如白石)与见不到的 (如坚)相结合,就是二加一而成为三,坚白石(三)如同物体的长度与宽度相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离那样,难道这样说是逻辑错误吗?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 石也?
说物的白色,并不限定是哪一物(如石)的白色,说物的坚性,并不限 定是哪一物(如石)的坚性,所谓并不限定,是说它兼通于众多事物,而事物的共性怎能说只限 定于石头所仅有呢?
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坚白。〔坚白石〕不相离也,固乎然 ,其无已!
就拿石头的情况来说吧,虽然没有坚白就无石可言,但是没有石也就谈 不上有坚白了。坚白石不相离,本来就是这样,也永远是这样。
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 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石,是一;而在石中的坚(坚石)、白(白石)却是“二”(即不能说 坚白石是“三”)。这样,便有摸得着的,有摸不着的;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因而,摸得着的(如坚石)便与摸不着的(如白)互相隐藏着 。既然有互相隐藏,怎能说它们互相不可分离呢?因为“藏”就是不见,不见的当然与可见的有区别而可被分析了。
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 以代也。坚白域与石,恶乎离?
眼睛不能看见坚,手指不能触知白,不可以说没有坚,也不可以说没有 白。这是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觉职能,恶气它们又不能互相代替,坚与白互相渗透而融合于石中,怎能互相分离呢?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 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坚不但在坚石中存在着,恶气在一切具有坚性的事物中存在着,虽然不 知石物之坚,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坚性的普遍存在。共性之坚并不依是否感知个别一物(如石)之坚而转移,因为世界上除了某物(如石)之坚外, 坚尚隐藏在其他具有坚性的事物中。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 与之然。
共性的“白”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怎能使石或其他 事物发“白”呢?如果“白”是独立存在而自“白”的实体,那末它就不必通过各种具体白色的事物而显示其“白”了。黄、黑也是一样。如果连 具体的石头也没有,哪里还会有“坚白石”呢?由于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事物与其属性本来是相盈为一体的,因而才有 抽象思维之“离”,才有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
感觉与思维相比较,总是不及思维来得深刻而全面,之所以如此,正是 由于思维才能认识共性,而感觉却只能认识共性而认识不到共性。
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举例来说,白色以眼睛才能看见,但眼睛还必须有光线才能看见,而光 线只是视觉的条件,视觉条件并不等于视觉。所以,只是眼睛与光线本身也还不能产生视觉,而且视觉还必须与思维器官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知觉, 如果视觉离开了思维,便不能有知觉。
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坚性必须通过手的触觉而知,而手指还不须叩击物体才能产生触觉,如 果不通过知坚的手与手指的叩击动作,那末,即使运用思维活动也不能知坚,因为思维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思维不以感觉为基础,将称 为无源之水。
坚以手〔知〕,而手以捶〔知〕,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
思维哟!从感觉到概念的产生而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的分辨以及对不同事 物的分辨,都依赖思维的作用!由于有从感觉到思维的分析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辨清楚,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
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