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唐书判
唐铨选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书为艺,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宰臣每启拟一事,亦必偶数十语,今郑畋敕语、堂判犹存。世俗喜道琐细遗事,参以滑稽,目为花判,其实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笔据案,只署一字亦可。国初尚有唐余波,久而革去之。但体貌丰伟,用以取人,未为至论。
唐代量才授官,选择人才的原则有四条:第一是身体标准,要求身体像貌丰满伟岸;第二是言谈标准,言语辞令雄辩公正;第三是书写,楷书法式道劲刚美;第四是判状,文辞条理优美通畅。凡通过吏部考试录取的称为“入等”,非常拙劣的称为“蓝缕”,未通过吏部考选而通过三篇文章的称为“宏辞”,通过判状三条的称为“拔萃”,选中的授予官职,既然靠书法作为艺业,因此唐代人没有不擅长楷书法式的;既然以判状为重要,因此没有不学习熟练的。而判状的语言一定讲究对偶整齐,现在流传的《 龙筋凤髓判》 以及《 白乐天集? 甲乙判》 就说明这一点。从朝廷到县城,没有不是这样,不读书、不善长文学就不行。朝廷辅政大臣每逢报告草拟一件事,也一定对偶几十句话,现在郑畋写的软书、堂判仍然留存着。世俗喜欢谈论琐碎的古代遗事,夹杂着诙谐的话语,被看成“花判”,那事实就是这样,不象现在的人提笔靠着书案,只签署一个字也可以。 宋朝初年还有唐代的遗风,经久就改变除去了。只是用身体相貌丰盈高大来取用人才,不能算妥善的评定。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